【隨筆】圖書館與讀書
對于愛書人來說,圖書館就是神圣瑰麗的殿堂。已故阿根廷國家圖書館館長赫爾博斯曾說“若有天堂,天堂應是圖書館的模樣。”無論是美國、加拿大,還是荷蘭、英國,或者是巴西、埃及,其圖書館都是精美絕倫的建筑,美得令人無法呼吸。
圖書館是你消費而無須付費的地方。在我讀大學時,認為圖書館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新華書店的書新,但我們買不起,待在那里久了,營業員會對你翻白眼,還會像趕麻雀一樣趕你走,但圖書館不一樣,任你在知識海洋遨游,不到閉館,不會催你走。
四川大學圖書館在大學圖書館中鶴立雞群,歷史悠久,藏書豐富,如手繪四川地圖等更是無價之寶。那時,我們上完課后最愛干的一件事就是拿著書包到圖書館占位子,如果等你吃完飯再去,十有八九就沒位子了。我讀研究生時,當時著名歷史學家徐中舒的博士陳力在當館長,有個本科生朋友想借的書不能借,就拿了我的借書證去借,因陳力是我師姐的老公,與我相識,被陳力抓了,以為他是偷了我的,后來我去后才解除警報。現陳力為國家圖書館的常務副館長,全國政協委員。
我第一次到北京,主要目的地是北京圖書館,那里的書真多,很多找不著的書,那里都有,我在那里泡了四天,拼命復印,拼命作筆記,當時想要能天天呆在那里,此生無憾。工作后,也去過幾次湖南圖書館,但借書手續麻煩,查書不便,最不過癮的是不能到庫里看書,沒有大學圖書館那種氛圍,慢慢地就不愛去了。
生有涯,學無涯。在大學里,教材與老師講的畢竟有限,真正的功底是在圖書館泡出來的,可以說圖書館也是大學,是一所大得無邊,令所有人,不管貧富,無論老幼,終身受益的大學。
腹中有書氣自華。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請每個人都問問自己,我們有多久沒有讀完一本書了。
1995年4月2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為世界讀書日,之所以定這天,是因為這天是英國著名作家莎士比亞和西班牙著名作家塞萬提斯去世之日。世界讀書日的宗旨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裕,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
2014年世界人均讀書量排前五名的國家分別是俄羅斯54本,以色列50本,德國47本,日本45,奧地利43本,而中國僅為4.35本,2016年略有上升,提高到4.78本,電子書3.26本。我國自古以來就是崇尚讀書的民族,以前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是法,現在怎么大家不愛讀書了呢?這說明我們的價值觀出了問題,目前社會上出現了一種不好的苗頭,以金錢作為衡量一個人優劣的主要標準,笑貧不笑娼,至于一個人的修養,素質都無所謂,一富遮百丑,導致不少人為發財不擇手段,造假觸目驚心,沒有道德底線,利己主義泛濫,讀書的多少無所謂,連大學很多年輕人都持這種想法,這就是我們民族的悲哀。我們因歷史與現實的原因,痛恨日本人,日本人的確令人討厭,但在人均讀書量相比,我們比日本差一大截,我們都應感到羞愧,愛國要體現在行動上,光靠罵是罵不垮日本的,歷史的教訓是落后就要挨打。
讀書是人生一大美事。在西班牙還有女孩或媳婦給自己的男友或丈夫送書的習慣,男人則回贈以玫瑰,這是多么爛漫的習慣,既能增長知識,又能促進感情。難怪以前有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
一壺好茶,一本好書,如果有佳人相伴則更美,沒有美人,一人讀書一樣想多美就有多美,書可以帶你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書可以給你的思想插上翅膀,自由飛翔。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