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電大時錦雯團隊著作《教育扶貧脫貧研究—以開放大學為例》出版
近日,廣西電大時錦雯、蔣周凌等同志的教育扶貧研究力作《教育扶貧脫貧研究——以開放大學為例》由線裝書局出版發行。
該書是時錦雯研究員主持的廣西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廣西現代遠程教育研究中心”重點課題“依托開放大學開展教育脫貧的研究”的研究成果,獲得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8年廣西社會科學重點學術著作出版項目立項資助。該書的出版發行,對于深化教育扶貧脫貧理論研究,創新教育扶貧脫貧模式,促進教育均衡化、優質化、現代化發展等方面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價值。
該書分上下兩篇共9章。上篇為理論研究,系統論述了我黨和政府扶貧脫貧的發展歷程和發展趨勢,扶貧脫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脫貧攻堅是我國當前的頭等大事,扶貧工作需要從解決突出問題入手,建立有內生動力、有活力,能夠讓貧困人口自己勞動致富的長效機制;教育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提高貧困地區群眾整體自我發展能力,能有效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能促進貧困家庭的可持續發展,是全面脫貧的根本之策;開放大學具有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網絡辦學體系優勢、信息技術優勢和學習資源優勢,能有效助力教育扶貧脫貧工程。基于此,運用生態學的系統觀、整體觀、共生觀、平衡觀、動態觀,依托開放大學網絡教育平臺,以殘疾人教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鄉村教師培訓、農民工教育、社區教育等為抓手,積極探索構建了一個多位一體、生態的教育扶貧脫貧模式,這一模式能夠較好地發揮開放大學在扶貧、脫貧攻堅中的基礎性作用,推動我國教育扶貧更深入、更精準地發展,從而幫助更多人群、家庭脫貧致富奔小康。下篇為實踐探索,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對“社區教育”“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殘疾人教育”“農民工教育”和“農村中小學教師培訓”這些具體實踐進行了深入分析與闡述。提出要把教育扶貧做精做實,根據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員的實際,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和管理模式,努力提高教育扶貧脫貧的教學水平和各類公益性職業技能培訓的質量。
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專家組組長、廣西北部灣發展研究院院長呂余生研究員認為,《教育扶貧脫貧研究——以開放大學為例》一書緊扣時代主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旨在探索教育扶貧脫貧的有效途徑和模式,富有原創性和科學性,是一項具有現實性、專業性、系統性、應用性很強和內容豐富詳實的研究成果,為推進教育扶貧脫貧政策的有效落實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是一部教育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重要的參考文獻。
廣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鄧軍教授為該書作序,他認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要標志。這要求每一個黨員干部以身作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率先垂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為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積極貢獻。時錦雯研究員及其團隊對教育扶貧脫貧這一重大現實問題的高度關注和深入研究,體現了一個知識分子積極響應黨的號召,用實際行動落實高校“四個服務”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的家國情懷。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