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國開首頁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校園文化

【傳統文化】國學教育的回歸與創新——從山東省設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修課談起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蘊含著極其豐富而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發揮著特殊作用。近年來,黨和政府對弘揚傳統文化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鑒于中小學承擔著文化傳承的神圣使命,是傳統文化教育(或曰“國學教育”)的主陣地,這方面的工作當然更加重要。從20179月開始,歷經三年多的精心籌備,目前山東省中小學已全面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山東省由此也成為全國首個在小學、初中和普通高中三個學段全面開設傳統文化課程的省份。下面就結合山東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地方必修課程開設一事,談談自己對國學教育回歸與創新的一點看法。

一、山東省在中小學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的寶貴經驗

首先,我覺得山東省在中小學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已經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形成了很多好的做法,體現了很多在國學教育上的創新。通過學習,我覺得其主要經驗或許可以歸納為這樣六條。

第一,建設獨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開發獨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這是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某種“回歸”,在百年教育史上可以濃墨重彩地寫上一筆,非常了不起!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山東省率先做這件事情,這個嘗試是怎么評價都不過分的。山東省教育廳制定的《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講到這門課程的“四性”,其中就有一個“獨立性”,說這是一門獨立的課程,和學校的思想品德、語文、歷史等學科“相互支撐,有機補充”,這個定位很明確。站在百年前蔡元培廢除讀經運動的角度來看這件事,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當然,這也并非主張回到中國古代的讀經時代,對此山東省教育行政部門有著異常清醒的認識——這是“回歸”,但更是“創新”!

第二,在編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材時,采取了“一綱多本”的形式。雖然《綱要》對課程定位、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提出了明確規定,并提出了若干實施建議,但也許是考慮到這項工作的復雜性和高難度,山東省教育行政部門并沒有將某套教材“定為一尊”,而是采取了“一綱多本”的開放形式,這就保證了該項工作的開展有了穩妥、務實的基礎(目前有9家出版社出版的15個版本的教材)。的確,獨立地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無論是在教學內容的篩選上,還是在具體的教學安排上,甚至在教育界、全社會的共識方面,壓力都是可想而知的。采取“一綱多本”的形式,先進行一些經驗上的積累是必要的和穩妥的。我大致學習了多個版本的教材,覺得每個版本的確有每個版本的特點,無論是其優點和缺點,對于積累經驗,都是必要的。

第三,各套教材都將介紹儒家思想作為介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并兼顧其他學派的思想,這是值得肯定的。《綱要》明確規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內容的選取以儒家文化經典為主;在儒家文化經典的選取中,以‘四書五經’為主。”本人對此完全認同。李學勤先生曾講,“國學的主流是儒學”“儒學的核心是經學”,何況山東省是孔孟之鄉——這的確是應該堅持的。比如中華書局初中階段教材每冊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和”等十個主題,山東教育出版社小學版教材每冊設“尚德修身”“砥礪品學”“孝慈齊家”“仁愛樂群”“公忠報國”等五個單元,就都體現了這個精神。但在高中階段,不少教材也都介紹了道家、法家甚至墨家的思想,當然也是應該的。

第四,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充分考慮了“學習次第”問題,各個學習階段和年級之間體現了“分層設計、縱橫貫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基本精神有其完整性,其實很難截然分割,因此在教學實施上,就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的程度進行精心編排,這實際上并不容易。在這方面,每套教材都進行了大膽的嘗試。有的按傳統的概念進行編排,有的采取了一些新的概念進行編排。總的感覺,雖然都有自己的內在邏輯,但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我還特別注意到,在高中階段,大部分教材采取了“經典選讀”的形式,這個原則我也非常贊賞。

第五,在教學形式的設計上,充分體現了中小學教育的特點。如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教材,小學一年級選擇以《三字經》為底本;山東教育出版社小學教材則采用了季羨林等編著的《中華傳統美德警句名言》,都通俗易懂,適合小學生特點。小學教材大多采取了“繪本”的形式,圖文并茂。山東教育出版社初中教材每一課由“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三個板塊組成,借鑒了朱熹的讀書學習方法,形式新穎。特別是小學和初中教材,都引用了大量的經典故事來說明某一思想或觀點,并特別強調“知行合一”,這都是符合中小學教育的特點的,也是符合中國文化精神的。

第六,大部分教材體現了齊魯文化特色。《綱要》強調要“充分挖掘齊魯文化資源”,“山東有極其豐富的儒家文化、紅色文化、泰山文化、黃河文化、運河文化、海洋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資源,要組織中小學生定期參觀、考察,體驗、交流,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與理解。”各種版本的教材在這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涉獵和安排,都設計了專門的板塊。作為一門“地方課程”,我覺得這是絕對必要的。

二、如何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我想,無論是課程的設計者,還是教材的編寫者,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肯定都有自己的前提性認識。對這個前提性認識保持反思,非常重要。

比如,到底什么是中國傳統文化?定義有很多,廣義而言,也可以說就是“國學”。其他著名的還有“四部之學”(經、史、子、集),“三教之學”(儒、釋、道)“六藝之學”(大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小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等等說法。這都有其道理。但值得注意的是,北大李零教授曾開玩笑說,國學實則“國將不國之學”,也就是我們正是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才有了強烈的文化自覺意識,然后才形成了所謂的“國學”。現在我們弘揚傳統文化或國學,雖然“亡國滅種”的危險沒有了,但是西方文化的沖擊還是存在的,所以黨和政府才提倡“文化自信”。因此,如何在政治、經濟、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或中國傳統文化,和依然強勢的西方文化進行對話,真正找到我們文化中的那些獨特的基因、那些依然“活著”的傳統,可能是我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

其次,到底什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里關鍵是如何認識“優秀”二字。特別是在中小學開展國學教育,傳播“優秀傳統文化”,這固然是天經地義的,但究竟哪些文化為“優秀”或“不優秀”甚至“糟粕”呢?我覺得,或許有三個非常重要的判斷標準:一是看它是否經歷了長期的歷史考驗,而依然為國人所信奉和踐履。二是看它是否具有某種普遍性,能否和世界文明對話,被世界人民接納。作為世界歷史上少有的本源性文明,我們在文化上是有自己的“普遍性精神”的,而這種普遍性精神到底是什么?或許“天人合一”、“生生之仁”(或“一體之仁”)、“與時偕行”等等,有可能就是。三是看它能否解決當下的問題,也就是能否對當下那些尖銳的現實問題提供某種解決方案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向性指引。無論如何,確立某種文化是否為“優秀”的標準,應該是異常重要的。

再次,在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還面臨著一些特殊問題。與上述問題相關,這里也有三個問題必須認真考慮。一是在浩繁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如何篩選那些真正優秀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并對當下的中國現實具有指導意義的內容?二是如何將這些內容和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人生發展階段相結合?三是具體到傳統文化的中小學教學來說,還有諸如和其他課程的銜接以及師資匱乏和培養等等復雜的問題。總之問題可能有很多,但這三個或許是最根本的。

三、對在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幾點建議

結合以上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再來看山東省組織的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教材,我覺得無論是課程的組織者還是教材的編寫者,其立意都是很高的,誠如本文第一部分所介紹,在課程和教材的設計和編寫方面都呈現了很多創新的內容,為在全國、在中小學開展國學教育教學提供了很多的寶貴經驗。當然,這畢竟是全國首個省份首次在小學、初中和普通高中三個學段全面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程,“茲事體大”,或許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反思和改進。這里謹從四個角度談點個人管見。

第一,在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內容的選擇上,我們的視野是否還可以更寬廣一些?我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我們在教材編寫上肯定要以儒家思想為重點,這都沒有問題。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即便是儒家文化也是包羅萬象的,并不全是倫理道德思想,而且其他學派如道家、法家以及佛教的一些寶貴思想,對我們同樣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覺得,在對中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時,經史子集里面,除了經史之外,子集的有些內容還是值得關注的。比如在當下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的情況下,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態主義理念以及獨特的生活美學思想,就和現在提倡的“美好生活”比較契合,似乎可以加強。

第二,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上或許還需要下大功夫。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要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既要做到“不忘本來”,還要做到“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因此,我們在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時,應該提倡站在全球的和未來的高度思考問題。在這方面,我注意到,中華書局教材在對“忠”的解釋上已經做了不少努力,有的教材還在課本的討論部分,以問題的形式鼓勵學生對某些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反思——這都是很好的做法,但總的感覺在這方面還是相對薄弱些。因此建議:一是在講授某種傳統文化的內容時,可以將西方文化對類似內問題的表述在適當的地方加以提示,鼓勵學生對比思考;二是可以強化當代人對同一問題的思考視角,甚至要照顧到未來社會人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真正做到引導學生“面向未來”。

第三,如何處理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和思想品德課以及政治、語文、歷史課的關系問題,特別是其和思想品德課的內容交叉較大的問題。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在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都是通過思想品德課以及政治、語文、歷史課進行的;如果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獨立課程,必然面臨一個如何處理這些課程彼此關系的問題。雖然《綱要》提出將其“與學校思想品德、語文、歷史等學科相互支撐、有機補充”,但搞不好則會“相互沖擊,彼此交叉”,這是要引起特別注意的。

第四,現在是信息社會,在文字教材的數字化化方面,我們是否也可以有所創新?如低年級是否可以鏈接一些吟誦的內容?在高年級段,則可以通過網站鏈接、二維碼掃描等,提供一些數字化的傳統文化資源——這些資源現在非常豐富。我有個朋友就是做傳統文化方面的VR產品的,如何將這些東西滲透到教材里面去,值得考慮。我本人所在的國家開放大學是一所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型大學,我們建有專門的“五分鐘課程網”,也特別注重傳統文化數字化資源的建設,有很多這方面的資源,同樣可以利用。(本文根據作者參加2018225日在北京舉行的“百年之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入山東必修地方課程”研討會上的發言稿整理)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红宝石百家乐娱乐城| 百家乐官网辅助分析软件| 百家乐博娱乐网赌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投注技巧公式| 百家乐官网如何捕捉长龙| 百家乐视频多开| 百家乐单机游戏下| 菲彩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平博娱乐| 百家乐官网路技巧| 爱赢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赌场作弊| 网上玩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编单短信接收| 百家乐起步多少| 泰盈娱乐城| 任你博百家乐现金网| 开百家乐骗人吗| 百家乐官网桌子轮盘| 扑克王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卓资县| 博雅德州扑克| 百家乐三珠连跳打法| 蒙特卡罗线上娱乐| 百家乐游戏资料网| 大发888娱乐城技巧| 伯爵百家乐官网赌场娱乐网规则 | 凯旋门百家乐技巧| 购物返现金网站| 24山双山五行的用法| 皇城百家乐娱乐城| 百家乐官网博彩网排名| 在线百家乐策略| 网上百家乐官网假| 沈阳盛京棋牌官网| 百家乐客户端下载| 界首市| 赌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赌钱| 星河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视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