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兩會代表委員】張文喜:依靠黨支部 建起防疫銅墻鐵壁
編者按: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分別于5月22日和5月21日在北京開幕。國開之聲將繼續推出“我們的兩會代表委員”專欄,宣傳報道國家開放大學體系校領導、師生、校友中的兩會代表委員,彰顯國開人的時代風貌與使命擔當,樹立學校良好社會形象,激勵廣大師生努力進取,凝聚起開放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磅礴力量。

人物介紹
張文喜,男,1972年10月出生,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在武漢分部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學習。1991年擔任湖北省新洲糧食局新集糧管所質檢員、保管員、副站長,1999年擔任湖北南洋建設集團工程部主管、經理,2009年擔任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潘塘街陳玉村委會委員,2011年擔任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潘塘街陳玉村黨支部書記,2014年至今一直擔任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潘塘街陳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2013年榮獲區委頒發的人民滿意支部書記稱號,2014年獲得區優秀共產黨員,2016年當選五屆區委黨代表,2017年當選市黨代表,2018年1月當選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人物風采
陳玉村位于新洲區東北部,地處丘陵,與麻城接壤,是武漢市最偏僻的行政村之一。昔日是有名的落后村,產業難發展,黨員心不齊,支部沒有戰斗力,工作難開展,整個村莊一片蕭條,缺少活力。
2011年7月在村黨組織換屆中,38歲的張文喜經過黨員群眾代表推薦、組織考核,擔任了陳玉村支部書記,成為了窮村致富的“領頭雁”。張文喜一上任,就帶領全村人民苦干、實干、創新干。如今的陳玉村經濟、社區、文化、生態全面可持續發展,成為全街基層支部的一面旗幟,連續五年獲得區街紅旗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榮譽。張文喜也獲得了新洲區“群眾滿意支部書記”“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并當選了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代表、新洲區第五次黨代會代表。張文喜以一個共產黨員大無畏的精神,不斷創新進取,攻堅克難,奉獻村民。他常說一句話:“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村支部書記,必須常懷進取之心,常懷敬畏之心,常懷感恩之心。”
一、建強基層組織,夯實基層陣地。
在農村基層工作,要想干一番事業,必須做好人的文章。所以,張文喜一上任就狠抓支部班子建設。陳玉村黨支部一班通過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及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活動載體,以“支部主題黨日”為契機,在全村黨員干部中開展“抓黨建、促發展、講奉獻”的活動,狠抓干部黨建理論的學習,堅持用理論武裝思想,用思想指導工作。
二、狠抓經濟發展,做大做強產業。
陳玉村以強村富民為理念,以精準扶貧為工作重心,以抓產業結構調整壯大集體經濟,以老百姓增收脫貧為目的,在新洲東北部的丘陵崗地,建立起千畝的早熟桃基地和500畝的油茶基地。現如今集體經濟每年收入達到13萬元,15戶精準扶貧戶在園區務工就業,7戶19人今年已實現脫貧。產業規模的擴大打開了村集體經濟的增收渠道,成為群眾增收的新引摯、新動力,扶貧攻堅、精準脫貧的主戰場,特困群眾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在發展產業壯大集體經濟工作中,張文喜注重村支部的核心引領作用,以實際行動踐行“兩學一做”,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當初建立早熟桃基地時,村里林果園區內有200畝四荒地,由于集體無力耕種,被部分黨員群眾自行開荒種植,村支部在召開黨員代表大會的時候,幾戶開荒的黨員主動將自己占有的集體土地退回給村集體,從而使村集體順利收回集體的四荒地,建立起了千畝連片早熟桃基地。基地的建立是支部戰斗堡壘堅強有力的體現,是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最大發揮。
三、創新社會治理,建和諧美麗村莊。
張文喜組織陳玉村建立網格服務群眾體系,每年都組織科技培訓、法制宣傳、廣場舞比賽、醫療體檢、慰問特困黨員和群眾、關愛關心“三留守”人員等活動。特別是在2019年7月防汛期間,村支部成立以黨員為主的巡邏小分隊,拆除群眾危房24幢,轉移安置群眾36人,無1例傷亡事件。哪里有危險哪里就有黨員的身影,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黨員的足跡。現如今的陳玉村,天藍了、水清了、路寬了、衛生干凈了,老人都在笑,小孩都在跳,家家媳婦都愛俏。
四、爭當人民公仆,建廉潔示范標兵。
“活到老、干到老、實在干、創新干”是張文喜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一位農村支部書記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理論的生動實踐。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張文喜結合疫情防控和10年的村支書經歷,提出對基層治理的思考與建議。
“做好疫情防控,關鍵看黨支部。”張文喜說,戰斗打響,陳玉村就派一名黨員專門采購生活物資,并發揮小超市店主對貨源熟悉的優勢,共同為村民代購,解決村民生活保障問題。陳玉村有黨員干部5人,而自然灣就有7個,在人員不夠的情況下,下沉干部和志愿者一起組建了24人的隊伍,分別包保自然灣,加強防控,最終實現全村無一例確診或疑似病例。
“黨支部有力量,銅墻鐵壁就建得起來,村(社區)封控就管得住。”張文喜建議,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把戰斗堡壘筑得更牢。
張文喜還提出,以街道、村、社區為單位,以村干部、社區工作者、民兵為主體,建立基層應急隊伍,建立平戰結合的機制和必要的應急物資儲備制度,提升基層應急能力。同時,合理提高村、社區干部待遇,把有能力的人引進來、留下來。
“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一定要提高干部的群眾工作能力,使干部善于依靠群眾、 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引導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實現自我管理,夯實基層治理基礎。”
張文喜最后說,回村后,一定繼續把鄉村振興各項工作做好,堅決把失去的損失搶回來、奪回來,爭取今年農業豐產農民增收,“到時再向總書記報喜!”
(本網綜合《湖北日報》、新洲融媒等報道)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