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蕾芬:我是一名普通的電大輔導員

中間為施蕾芬老師
我是輔導員施蕾芬,來自浙江麗水廣播電視大學,自1992年進入麗水電大,一直堅守在輔導員崗位。年過半百的我,如今,依然擔任4個成人班輔導員。28年的時間,電大的發展為我個人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舞臺,我從一名懵懂的年輕老師成長為一名教授。我見證了電大的轉型與發展,從廣播電視教學到如今大規模在線教學,電大為國家發展培養了1500多萬實用型人才。
曾經的麗水電大校園很小,只有一幢綜合樓、一幢宿舍樓和一個籃球場。作為輔導員的我,新生入學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勸留”。因為很多學生走進校門后,看到簡陋的校園,就不愿意在這里就讀。不記得我“勸留”過多少學生,只記得我勸過的學生都留了下來。還記得一位來自杭州的女生,她坐了8個多小時的公交車,一路顛簸從省城來到麗水這座山城,走進電大校園,卻連行李都沒放下,就立馬要返程。她說,“這哪是大學啊,我的幼兒園都比這大好幾倍。”得知后,第一時間找她談心,想盡一切辦法,最終,把她留了下來。后來,她當上了學生會主席,入了黨,被評為優秀畢業生。如今,她已經是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每每回憶起電大的生活,她總是說:“幸好那時聽了施老師的話,留了下來,電大成就了我的人生。”
作為成人高校的電大,學生就業難免會受到不公平待遇。記得有一次,我去參加一個高校畢業生就業洽談會,用人單位得知我推薦的是電大畢業生之后,毫不留情地給予拒絕。我垂頭喪氣地回到學校,卻發現80位學生在排練全市“五月的花海”大合唱活動,因為我的缺席,很不認真。見此情景,原本受委屈的我,感到特別生氣,當時,我拿起話筒傷心地說,“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剛去干嘛了嗎?我剛給你們找工作了,可人家知道是電大,就不要我們了。我們電大生怎么啦?你看看你們自己……”說著說著,當著學生面,我竟然淚流滿面,哽咽不能語。最后我說,“別人可以看不起我們,但我們自己要爭氣呀。”
別人可以看不起我們,但我們自己一定要學會自強。從那以后,同學們紛紛參加自學考試、公務員考試,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公平競爭才是實力的最好證明。在連續幾年的鄉鎮公務員招考中,麗水九縣市區前三名,居然一半以上是電大普通班學生,更讓人欣慰的是,很多學生同時被多家單位錄用。練春明就是其中的一位,以總分第二名考取了慶元鄉鎮公務員(第一名同為麗水電大學生范小巧),麗水日報社、設計院、電腦公司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最后,他選擇了設計院。如今,獨資創辦設計院的他,感慨地說,“讀什么大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大學里,讀到什么。我慶幸在電大,遇見了人生的導師,她讓我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做人、學會了做事。”
不可否認,跟普通高校學生相比,電大學生的高考成績并沒有優勢,但這并不代表他們比別人差,電大的使命就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而人才的培養,最關鍵的是良好品德的養成,也就是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立德樹人”。
以網絡學習為主的電大,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都處于準分離狀態,這給電大的育人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不管教學形式怎么變化,但“立德樹人”的目標,永遠不會改變,上自國家開放大學,浙江省開放大學,下至麗水電大,都非常重視思政工作。
農民大學生是開放大學辦學的一大特色,我榮幸地擔任了麗水電大第一個農民大學生專科班的輔導員。農民大學生有著純樸善良、勤奮好學等優良品質,但不得不承認,他們在文明修養等方面有所欠缺,曾經有個別學生因不適應學校的嚴格管理,跟老師起了爭執。作為一名輔導員,我有義務和責任,導好他們的“品”與“行”。身教言傳,要讓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好榜樣示范,于是,我考取了國家高級禮儀指導師。始業教育時,主動給新生送上一份獨特的“見面禮”——給學生做“文明禮儀與溝通技巧”的專題講座,這份“大禮包”果然有效,不但有效地規范了學生的言行,而且深受學生歡迎。2019秋季農民大學生樓干強說,“我們來自農村,在文明禮儀素養與溝通方面特別欠缺,施老師的‘增值’服務太給力了。上完課后不久,恰逢上級領導來我村考察,學到的全用上了。”
2018年,麗水電大作為全省電大網上黨組織第一批試點單位,成立了開放教育學生網上黨總支。我榮幸地當選了黨總支書記。作為總支書記和2019秋領雁班輔導員的我,針對學生來自全市農村,文化基礎薄弱,年齡差距較大等實際情況,啟動了“811”學習互助工程。把全班同學按地域分成8個學習互助組,成立1對1結對幫扶。活動取得了良好實效:遠在長春創業的胡東海,忙于生計,對學習產生畏難情緒,結對的同學給他遠程輔導,他感動地說:“原以為讀電大就是混一張文憑,沒想到,校園文化如此豐富,同學之間互幫互助。今后,我一定會加倍努力。”年過半百的江國成同學入學前,對電腦一竅不通,在同學的結對幫扶下,能順利開展網上學習。程衛星同學入學后,感慨地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感謝電大圓了我的大學夢。”此外,通過“811”學習互助工程,做實了線上與線下、課堂與實踐、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豐富多彩的“黨建+”活動,有效地實現了省開放大學提出的“舉旗幟、建核心、樹榜樣、發聲音、促學風、提質量”的目標,形成了具有開放教育特色的思政工作品牌。
秀山麗水、養生福地、詩畫田園、長壽之鄉是浙西南山區麗水的真實寫照。麗水市委書記胡海峰高度重視學校的思政工作,為讓新思想在秀山麗水落地生根,在十九大勝利召開后不久,麗水電大就率先成立了農民大學生宣講團,我榮幸地擔任宣講團的團長。這對我來說,是一次嚴峻的考驗,用學生的話來說,農民大學生拿筆比拿鋤頭還累,怎么可能上臺宣講。面對一個個畏難的學生,我鼓勵他們說:“只要你們愿意,那么,請相信自己,相信施老師,我們一定會變‘不可能’為‘可能’。”在我的鼓動下,我所帶的第一個農民大學生本科班19位學生中就有9位報名參加。在半個多月時間里,我挨個找學生交流溝通,為的是能了解每位學生實際情況,給他們量身定制宣講內容,同時,還根據他們的個性特點,手把手塑造他們的宣講形象,宣講員們從一開始上臺哆嗦,到后來的侃侃而談。如今,有4位宣講員已成為宣講專家,現已在麗水各高校作了專題講座30余場。
面對不會講普通話的鄉親們,我們就用土話、大白話宣講, 在宣講內容上,將新思想的深奧理論與當地的實際結合起來,比如“以麗水之干擔綱麗水之贊”“以浙西南革命精神引領綠色發展”都成了我們的宣講主題。宣講員們帶著感情、帶著溫度去宣講,通過宣講,還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比如,麗水的太平桔非常有名,但實際上,出產太平桔的牛頭山已荒蕪了很多年,宣講團就攜同市高級人才聯合會農林專家、社科專家,到牛頭山,為太平桔品牌發展把脈問診。沒過多久,牛頭山就高價被人承包,現在的牛頭山已是碩果累累,太平桔成了農民的致富桔。宣講團還走出了麗水,今年1月,來到了臺州張家桐村,宣傳員飽含深情的宣講,贏得了村民的一致共鳴。在沒有安排互動環節的情況下,原村委主任和現村委主任聽了農民大學生的宣講,深受感動與鼓舞,表示一定要以新思想指引,為鄉村振興盡心盡責。
就這樣,我和宣講員們風里雨里把“新思想”傳播到田間地頭,傳播到農民家門口,每到之處都贏得了陣陣掌聲。三年來,成功宣講150多場,宣講活動取得了良好的實效。首批10位宣講員獲得浙江省千名好支書、省擔當作為好支書、市興村治社名師、國家開放大學希望田野獎學金、省電大優秀畢業生等榮譽50多項。農民大學生們一邊宣傳新思想,一邊踐行新思想,周宏偉同學帶領黃泥墩村村民首創的陽光票決制,為全省基層社會治理提供了麗水的樣本。藍劍青同學帶領村民把利山村打造成為全國知名的畬族村落,讓村民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方敏同學以一根土面帶動了一個產業,助力山區脫貧。藍衛蓮同學由一位普通的農村婦女蛻變成鄉村春晚主持人,成為農村文化宣傳工作的骨干。宣講團入選省社區教育優秀品牌,省電大思政工作優秀案例、省電大校園文化品牌。省、市有關領導對宣講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宣講工作在全國系統進行了經驗推廣。
回顧28年的輔導員工作,我只是全國電大千萬個輔導員的縮影,而且我只盡到了所有電大輔導員所應盡的義務和職責,但卻收獲很多。這些年來,我多次獲評省開放大學思政工作先進個人、優秀班主任、育人獎,麗水市優秀教師、最美麗水好人等。如果說這些榮譽是對我工作的肯定和褒獎,那么,學生是我今生最大的財富,而他們對我愛的回饋就是我人生幸福的源泉。20多年了,許多學生總是在第一時間把他們成功的喜悅與我分享,也有很多學生在工作、生活甚至婚姻家庭遇到困難時與我傾訴,還有很多學生全家大小都成了我家的座上客。所有的一切,讓我感受到了他們對我的愛和信任,并激勵著我用心做好輔導員工作,把輔導員工作當作我畢生的事業。
我十分慶幸能夠成為是一名電大輔導員,我的學生從00后到50后乃至40后,在倡導終身學習、構建學習型社會的今天,電大輔導員必將大有作為。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