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風采】“2016全國優秀農民大學生”陳茂豐:心懷夢想,努力拼搏的“追夢者”


陳茂豐(右)2016年鯰魚臺風過后到村民家里查看災情
陳茂豐,浙江電大瑞安學院2016春農村行政管理班班長,高樓鎮石龍村黨支部書記,瑞安市第十五、十六屆人大代表。身為人大代表,他能傾聽農民群眾的心聲,為群眾說話。身為村支部書記,在工作中他“敢啃”硬骨頭,踏踏實實地做好關乎群眾利益的事,既為政府排憂,還能讓百姓滿意,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身為班長,他能處理好工學矛盾,以身作則,好學上進,熱心班級工作,帶領同學們按時完成學習任務。陳茂豐,就是這樣一位心懷夢想,努力拼搏的“追夢者”。
實干:出謀劃策帶動村子建設
陳茂豐所在的瑞安市高樓鎮旅游資源豐富,再加上寨寮溪度假村的地理優勢,來往經過石龍村的車流量比較大,但美中不足的是周邊沒有一個像樣的大型車站。陳茂豐最大的念頭就是建設寨寮溪客運站。在他看來,石龍村建客運站,不僅解決村民的就業問題,還能提高村集體經濟,村民的幸福感將得到增強。
早在10年前,石龍村就征地12畝,用于建設客運站,但苦于沒有人牽頭去做,工程項目一拖再拖。2008年,石龍村村“兩委”換屆,陳茂豐成為村干部。上任后,他立即著手寨寮溪客運站的手續辦理工作。客運站規劃審批手續非常繁瑣,為了盡快推動這項工程,他親自辦理手續。2011年,規劃中的寨寮溪客運站由四級客運站升級為三級客運站。
2014年,浙江各地紛紛推進“五水共治”,陳茂豐又及時把目光投到石龍村的石龍溪。石龍溪流經高樓鎮六七個村,也是石龍村的母親河,承載著幾代人的回憶。上世紀90年代末,石龍溪因一些歷史原因水質惡化,加上時常枯水,村民頗有怨言。2015年初,陳茂豐等人借“五水共治”東風,花3個月時間在溪邊打造了一個法治文化長廊,整治河道,營造水景觀,改善水環境,得到村民廣泛好評。
代言:把群眾心聲落到實處
2011年,陳茂豐當選瑞安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作為來自基層一線的人大代表,他經常跟村民打交道,接地氣、知民情,總能把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寫進自己的建議。
駕車沿著新56省道往高樓方向行駛,駛入塔石嶺隧道后,隧道燈火通明,四周車況一覽無余。此前,塔石嶺隧道內還是另一幅模樣:隧道內光線昏暗,車子只能開啟大燈行駛。隧道內光線變亮是陳茂豐作為市人大代表勞碌付出的收獲。
據了解,塔石嶺隧道長1563米,通車多年,照明設施老化且維護不到位,照明燈時好時壞,影響了隧道照明亮度,極易引發交通事故。作為人大代表,他向大會提交了該建議并引起相關部門重視。當年9月8日,由市交通局牽頭的塔石嶺隧道維修改造工程正式開工,項目投資金額約246萬元。年底工程竣工,隧道內的照明亮度增強至100%。
當選人大代表的5年來,他圍繞交通、教育、醫療、住房、生態公墓等方面的民生熱點話題,提出50多條意見建議,其中被引起重視或采納的有20多條,真正做到人民代表為人民。2017年,他再次高票當選瑞安市第十六屆人大代表。
熱心:力所能及為村民辦實事
“只要能踏踏實實地把關乎群眾利益的每件小事都做好,切實為他們著想,他們就會認可你。”陳茂豐經常這樣對村干部說,也經常用這句話來勉勵自己。
石龍村有一戶困難戶,老太太80多歲,住在一間建于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木結構老房子里,面積只有10多平方米。由于家庭條件困難,老太太沒有經濟條件改善住房。陳茂豐把老太太家的困難時刻記在心上,四處奔波爭取建房補助款。申請建房補助款的手續非常繁瑣:首先要給老房子拍照,整理申請材料;等到新房建好后,還要再拍照,再將材料送到市里。有了房子前后的對比圖,才能拿到補助款。為了辦妥手續,陳茂豐前前后后忙碌了一個多月,終于為老太太爭取了1.5萬元的補助款。新房子建得非常順利。陳茂豐向建筑工提出,在確保房屋質量的前提下,盡量加班加點,讓老太太早日住進新房。只花了10余天時間,以前的危房就建成一棟兩層樓的磚木結構房屋。搬進寬敞的房子后,老太太拉著陳茂豐的手,嘴里一直念叨“謝謝”。此次危房改造共花費約2萬元,1.5萬元的補助款稍有不足。石龍村村干部得知后,紛紛解囊相助,湊足了建房款。
他還從就業、就醫、就學、扶貧幫困、社會保障等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入手,千方百計解決他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盡心盡力為他們排憂解困謀福利。石龍村有100多名婦女利用農閑時節踩鞋幫,補貼家用。為了給她們增加收入,陳茂豐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找到幾家仙降的鞋廠老板,為村里拉來大量鞋幫的生意。現在,一位婦女每年能收入3萬元左右。
求學:用知識武裝自己
即使工作再忙、再累,陳茂豐從未放棄對學習深造的渴望。2016年春,當他得知浙江電大瑞安學院送教下鄉,在高樓鎮設立教學點,開辦農村行政管理大專班,他就毫不猶豫地報名參加學習。他說,自己早年因為家庭和自身的原因,沒有接受正規的大學教育,一直感到非常遺憾,這次一定要珍惜入學深造的機會。他清楚地認識到農村人才素質的提升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在電大上學以來,他始終以嚴謹的態度學習,刻苦踏實的精神鉆研農村行政管理知識。上課認真聽講、虛心學習,按時完成各項學習任務;作為班長,他督促同學們堅持參加面授課,積極組織開展各項班級活動,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增強班級凝聚力,成為老師的得力助手和同學的貼心人。
陳茂豐堅信,通過電大的學習,他能在理論上有全新的提高。他說,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要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當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子,為帶領當地群眾建設現代化新農村做出更加積極的貢獻。
“我只是眾多農民大學生的中的一員,我要用知識武裝自己,用知識來指導實踐。只有這樣,我才能最科學、最有效地為群眾多辦事辦好事,讓他們的日子過得紅火起來,生活富裕起來。”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