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馬騰飛:《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讀后感
前段時間學校給每位黨員發了這本《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工作之余進行了閱讀學習。在這里跟大家分享自己一點粗淺的感受。
第一,“平易近人”。
書的主題平易近人,講述習近平主席跟我年齡相仿的歲月;書的寫作形式平易近人,以周圍的人對主席的360度回顧評價為主;最主要的是,書中描繪的主席平易近人的形象格外生動,躍然紙上。記得前些年有一本書就叫《平易近人》,副標題是“習近平的語言力量”。
閱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更加生動地感受到主席平易近人的一面,平易近人的語言風格,貼近人心的家常話,這和近些年一些傳播很廣的主席的話帶給人的感受是一致的。其實很多時候,不僅僅是語言本身平實,更多是語言內容“接地氣兒”,比如“年輕人不要老熬夜”這句暖心的話能夠被大家熱傳,大概是大家都感受到了主席對自己生活細微之處的關心。
我們這個大國之中的廣大人民群眾,不僅僅有知識分子也有農民兄弟等各個社會階層。主席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角度,以大眾容易接受的語言傳達自己的立場態度與思想,關心人民生活的細微之處,大家能真切感受到主席是一個慈愛的前輩,而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國家領導人。
而我們學校的教育工作,面向的群體也是如此,應當更多考慮到學生的情況。作為教師,需要把一些原本高深學術的語言以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傳達給我們的學生們。這不僅僅體現語言風格,更體現的是一種換位思考,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站在學生角度思考問題思維與態度。
第二,在青年的成長中,理想與規劃非常重要。
我們經常談青年要有理想,要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也不得不看到很多時候實際情況是,很多人連自己的小日子都過不好。前兩年在一部《后會無期》的電影中,有一句話引起了無數青年的共鳴,“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青年究竟怎樣才能樹立起自己的人生目標,有自己的人生追求,進而過好這一生?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覺得主席就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范。
七年知青生活,正值習主席15歲到22歲,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就是如黃金般的青少年時期,可以說這一時期是我們三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自我認識探索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所處的環境影響固然十分重要,知青生活可能塑造了主席的人生目標和后來如此鮮明個性的語言、個人風格。但同時也不是每個知青都能成長為主席,這就取決于個體的主觀努力了。比如,主席在農村插隊生活中,就始終堅持自己的閱讀習慣,不被外界環境所影響。
環境的作用,有時是隨機的,今天對我們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明天可能產生一些消極的影響,這樣疊加起來似乎是抵消掉了,沒有明顯的影響。如果我們沒有個人的方向、目標,那么就會隨波逐流,不會有任何改變進步。但如果有明確的目標與努力的方向,就會在環境的隨機作用下不斷朝向自己想去的地方,也許曲曲折折,但大方向是對的,就總會不斷接近自己的目標。
在聆聽并后續閱讀學習十九大報告的時候,看到報告所涵蓋的領域涉及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們每個人所學的專業和工作的領域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正是社會需要給了我們發展的空間與位置,個人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需求。這些都讓我更加關注規劃在青年個人發展中的作用。我們目前的高考改革也與此密切相關,生涯規劃課程已經逐步走進了初中、高中。將來在工作中,我也會持續去關注研究這方面的話題。這也是閱讀這本書給我個人帶來的一些啟發。
記得主席之前在接受采訪時說過這樣一段話,這也是習書記對自己的評價,以此作為結尾吧:“我覺得我還是一個比較努力的人,還是一個能夠自己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為了一個目標去實施的人,而且現在還在繼續堅持著。我也希望我一輩子能夠堅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而這個事情,我覺得不多,最多就是這么一件事。我想就是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