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風采】張志勝:我從維和戰場走來!


張志勝,原北部戰區陸軍某旅四級軍士長,山東德州人,1982年12月出生,2000年12月應征入伍,2003年6月加入中共黨員,2017年7月轉業。本科學歷,八一學院2012級行政管理專業學員,期間獲得學校獎學金一次。自入伍以來先后榮立個人“三等功”3次,2016年7月榮獲“全軍士官優秀人才一等獎”,2015年12月被聯合國授予“和平勛章”“英雄勛章”,被原四總部授予“和平使命”紀念章,多次被評為“先進個人”。2015年1月參加中國首批赴南蘇丹(朱巴)維和步兵營,2015年1月創南蘇丹南戰區戰地駕駛記錄。
軍營,因為熱愛而充滿激情,因為鐘情而全身投入。張志勝懷揣著對綠色軍營的向往,從軍十七載,堅持學習與自律,做好新時代的強軍戰士。
初到部隊,身邊的戰友人才輩出,多才多藝,張志勝深感自身差距,下定決心好好學習。張志勝先從基礎學起,從每天的新聞聯播、解放軍報、隔三差五寫家信開始入手,漸漸地嘗試著寫東西,經過每天的堅持和不懈的努力,功夫不負有心人,幾十個字的豆腐塊文章終于在本單位發行的內部報紙上出現,之后陸續在《解放軍報》《前衛報》《部隊管理》《政工網》《魯中晨報》《士官遠程教育》等軍地刊物上發表。2013年張志勝被八一學院聘請為特約通訊員。

2015年1月,作為首批作戰部隊,張志勝和戰友被派遣到南蘇丹。2016年7月10日,南蘇丹首都朱巴爆發嚴重軍事沖突,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與張志勝輪換的2名親密戰友不幸遇難,壯烈犧牲,另有2人重傷、3人輕傷。
這就是南蘇丹,一個被戰爭、干旱、疾病包圍的地方,經歷了非洲歷史上最長時間的內戰,經濟落后蕭條。2011年7月9日脫離蘇丹宣布獨立后,又于2013、2016年大規模爆發內戰,丁卡和努爾兩大種族之間為爭奪權力和石油利益發生沖突,導致局勢動蕩、危機四伏。聯合國在南蘇丹建立了6個難民營,并派駐我維和步兵營和維和警察保護難民的安全,南蘇丹也成了世界上唯一以保護平民為重任的聯合國維和任務區。

這是張志勝第一次帶著任務到萬里之外的南蘇丹,當新鮮感漸漸褪去,迎接他們的則是板房建設、道路鋪設等艱巨任務。面對炎炎烈日、危險處境,他們每一人都沒有絲毫退縮,雨季即將來臨,他們必須與時間賽跑,以“中國速度、中國質量”打造出一個個精品工程,讓美麗的“中國營”展現在世界各國軍人面前。
有一次,兩個難民營爆發大規模武裝沖突,我維和步兵營受令火速前往維穩,連隊臨時成立“黨員突擊隊”,張志勝有幸成為26名隊員之一,在翻譯齊飛的帶領下,他們迅速穿插進入人群,用身體、盾牌、槍支筑起一道隔離帶,混亂中,有戰友受傷但大家都毫無懼色。
維和經歷使張志勝更加懂得了軍人的價值,更加理解了榮譽、責任、使命對于一個軍人的深刻內涵,也使張志勝更加認識了維和任務的真正含義。張志勝從南蘇丹人民友好熱情的揮手致意中,感受到了中國軍人在國際上的良好形象;從當地貧窮落后的社會面貌中,感受到了祖國的繁榮富強;從戰友黝黑的臉寵,揮汗如雨的勞動場面中讀懂了什么是奉獻,什么是堅強。
張志勝認為,十二個月的維和生活是短暫的,但注定會成為他軍旅生涯乃至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走上戰場,才能感受軍人的偉大;經歷戰場,方能感悟和平的可貴。回首這次出國維和經歷,他由衷感到當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直面生死、不畏犧牲永遠是共產黨員的第一選擇。未來面對機遇和挑戰,會不斷激勵鞭策自己,朝著自己的目標不忘初心、永不放棄、不斷前進。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