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開2016讀書征文】基于學習者體驗的微課程可用性設計研究
一、微課程在“熱”與“冷”之間的思考
(一)微課程的“熱”與“冷”
自2013年微課程進入大眾視野以來,很多人曾預言,微課程與“MOOCs”、“翻轉課堂”、“移動學習”等一起必將在教育領域掀起一場革命。過去三年,關于“微課程”的話題確實熱度不減,主要表現在:(1)理論研究上,以“微課程”為主題的研究文獻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2)微課大賽高潮不斷,大賽規模、參賽作品數量和質量都有大幅提升;(3)社會資本持續跟進,以“微課堂”為題材的線上教育項目迅猛增加。
與此同時,微課程的熱度并沒有掩蓋其受到的種種冷遇:首先,對于教師而言,參與微課程制作與開發的熱情更多基于比賽、評比的推動,沒有將微課程融入到實際教學中,大量微課程更像是擺放在教學資源“精品庫”中的一個個“花瓶”;其次,對于學習者而言,微課程只能“眼前一亮”,不能“持續發光”。微課程新穎的形式確實能引起學習者的興趣,產生耳目一新之感。但是,久而久之,學習者發現這種形式的學習似乎只是課余之外的“消遣品”,并沒有成為一種正式的課程學習。
(二)相關思考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以下兩個原因值得關注:
其一,“穿新鞋走老路”。對于教師而言,微課程不僅僅是一種新型的教學資源,還是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微課程的應用,需要有與之適應的“微教學”理論做支撐,有相應的微教學策略做保障,只有這樣,微課程才能做到內容和形式相一致。如果微課程永遠定義為現在教學模式下的一種補充性教學資源,那其可有可無的尷尬狀態會一直存續。
其二,“只發光不發熱”。目前,不論是微課程的開發者還是評審者,似乎過度關注微課程的形式,即有沒有光鮮的“外表”,缺乏對微課程內容的思考,使之不能向學習者傳遞知識的“熱量”。
判斷一種新型教學資源或教學模式有沒有生命力,要看它在熱鬧的比賽或項目結束之后,是否能夠回顧到真正的教學之中,是否能夠做到以學習者為中心,持之以恒的堅持下去。反之,如果一旦沒了項目支持,沒了獲獎、競賽等激勵因素,教師又都回到傳統的教學模式上去,那就證明這種微課程教學形式為了應付或表演,難以真正發光發熱。
本文認為對微課的研究,一定要做到“鬧中取靜”。一定要從學習者角度入手,以產品制作的理念,來思考如何對微課程的內容進行設計和開發。我們評價微課程水平高低的標準也應該來自于學習者的認可。本文主要從提高學習者體驗的角度,探討如何增強微課程的可用性。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說談的微課程,不僅包括作為某個知識點學習的單一“微課”,還包括某一門課程進行系統學習的“微課程”(它們的關系見圖1)。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下。應該說,在微教學環境下對于微課程的分析更具有意義。
二、微課程的可用性設計:基于學習用戶的考量
(一)為什么要重視微課程的可用性
可用性是交互式IT產品/系統的重要質量指標,指的是產品對用戶來說有效、易學、高效、好記、少錯和令人滿意的程度,即用戶能否用產品完成他的任務,效率如何,主觀感受怎樣,實際上是從用戶角度所看到的產品質量,是產品競爭力的核心。ISO 9241-11國際標準對可用性作了如下定義:產品在特定使用環境下為特定用戶用于特定用途時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戶主觀滿意度。
微課程既是一種教學資源,也是一種教育產品,因此,評價微課程質量的高低可以從產品的可用性的角度來評價。微課程的可用性,學習者在通過微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體驗感,包括學習過程的便捷性、易用性和學習效果等方面。因此,在微課程的開發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微課程的可用性設計。
可用性設計是從優化學習者學習體驗的角度提出的。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對于學習的認識和態度也在悄然發生改變。學習不僅是單純的獲取知識,更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種享受,是一種體驗。如同我們去消費、去購買商品,不僅關心所購商品的質量,還要關注消費體驗。對于課程學習而言,同樣如此。遠程教育中,學習者的最大障礙就是缺乏陪伴感,使其喪失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增強微課程的可用性設計,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習者學習的持續性。
(二)微課程的可用性與學習者的學習體驗
重視微課程的可用性設計是基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充分重視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學習體驗,滿足學習者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學習需求。學習者,既是知識的接受者,同時也是我們提供教學產品的購買者。從這個角度說,學習者學習體驗,也是一種用戶體驗,和消費者使用商品過程中產生的體驗有很多的相似性。學習用戶的學習體驗不高,直接影響學習者的持續性和學習效果。尤其對于基于網絡的遠程教學,學習者面對的環境具有不確定性,學習資源的高度選擇性,使其更重視學習體驗。
可用性的核心就是用戶體驗,指用戶使用的有效、易學、高效、好記、少錯和令人滿意的程度,也就是用戶在使用后能否完成相應的任務,效率如何,主觀感受如何。可以說學習體驗與可用性之間具有緊密的關系,提升了學習者的學習體驗,意味著可用性增強,反之,要想提升學習者的可用性,必須要重視。
(三)影響微課程可用性的主要因素
1. 微課程的引導性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微課程本身是針對某一具體的知識點或觀點的講解闡述,單個來看并不具備很強的系統性,這就需要學習者主動建構、重組圖式,以求達到認知平衡。而這一過程也需要一定的指引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習者的學習,這就需要教學設計來完成了。
目前,微課程存在的問題之一就是引導性不強。很多人存在誤區,認為微課程的學習就是碎片化的學習。誠然,學習者碎片化的時間并不必然等于碎片化的學習,如果能夠進行有效的引導性設計,微課程也能實現系統的學習過程。由于微課程在設計過程中沒有注意引導性設計,碎片化的設計導致學習者只能進行碎片化的學習。
2.微課程的交互性
目前的微課程,缺乏交互性設計,具體表現在課程的設計過程中,還是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學習者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沒有與教師交互的過程。尤其在遠程在線學習的環境下,這種設計結果就是學習者學習的熱情大幅下降,不能吸引學習者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微課程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
3. 微課程的情境性
此外微課程還缺乏情境性設計。作為一種微型視頻,短時間內完成學習者與教師的交互,恰當的情景必不可少。但是目前的微課程,缺少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帶入感,其結果是學習者學習內容的陌生感和恐懼心理增強,短時間內很難進入學習角色。
三、如何提高微課程的可用性設計
如何才能增強學習者的學習體驗,主要從加強引導性設計、交互性設計和情境性設計這三方面進行考慮。
(一)引導性設計
微課程是基于“微“知識點的碎片化學習,相對于傳統課程,學習者容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不能有效的理解知識的全貌。這時候,教師對學習者的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通過在微課程中進行引導性設計,能夠提高學習者學習的效率和效果。引導性設計的方式主要包括:課程導學地圖;章節導學;知識點導學。
(二)交互性設計
這里講的交互式設計包括微課交互式設計和微課程交互式設計。
1.“微課”的交互式設計。
微課本質上是微型教學過程,形式上是以微型視頻為載體,呈現整個教學過程。基于微型視頻進行交互教學受多種因素限制包括不能像面授教學一樣有真實的教學場景,師生可以面對面進行互動交流;也不能如同在線教學一樣,有足夠的虛擬空間,來對互動教學進行系統性設計。相對而言,由于微課程一旦制作完成,所有的知識要素相對固定,缺乏根據學習者要求進行調整的空間,這些都為交互式教學提出了挑戰。因此,基于“微課“的交互式設計,某種程度上只是有限度的交互。具體的交互式設計方式包括:
(1)合理設計交互性問題
現在的微課程的學習,基本上都是基于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即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都會圍繞一個問題展看。基于問題導向的教學設計,是實現交互式學習的關鍵。但是,目前的設計中,有的是整個課程都是教師在講解,沒有任何問題的提出和引導;有的即使有問題的提出,但僅僅停留在在課程之初拋出一個問題,引出本課程的學習主題,以及在課程結尾,可能會增加一個思考問題。這種問題的設計,缺乏生動,難以激發學習者學習的興趣。因此,設計出交互式的問題,對提高整個微課程的交互性很有幫助。不僅能夠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利于學習者及時評估自我的學習狀態。
(2)內嵌式的交互功能實現
雖然微課程不像其他傳統課程一樣提供了足夠可以進行交互性教學設計的空間,但是仍可以一些內嵌式的交互功能來實現交互。例如,引入了知識點記錄,并實現信息存取鏈接化;引入筆記一鍵式共享,實現信息共享自由化;引入聽說及圖片化信息,實現信息資源多樣化;引入師生學習互動,將本來片段化的學習活動進行擴展并使之連續化。
還可以增加分享式設計,學習者觀看完微課程視頻后,可以分享到朋友圈中,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因為微課程的交互,不能僅僅體現在視頻本身的交互式設計,還要包含視頻外的交互。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構建以微課程視頻為中心的交互體系。
(3)增加交互性的溝融渠道
實際上,不論是傳統的面授教育,還是遠程在線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角色始終是教師和學習者兩種角色。我們強調的交互,本質上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交互。因為即使在遠程在線學習下,學習者與學習資源交互的過程,學習資源也是教師的替代者。由于教師和學習者在學習內容面前有天然的不對等地位,因此,解決師生之間的距離感是教學交互的關鍵。
2.“微課程”交互式設計
微課程進行交互式設計可選擇的方式相對比較多。可以突破視頻本身,充分利用現代社交媒體進行課程交互。因此,相對于“微課“的交互來講,”微課程“的交互可以是充分的交互。
在對課程進行交互式設計之前,首先要明確交互式設計的目的是什么,以避免為了“設計“而設計。交互設計的目的包括:(1)通過交互,及時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問;(2)通過交互,對自己學習體驗和成果的一種分享。
基于以上兩種目的,“微課程”交互式設計的主要方式包括:(1)專業的課程討論區;(2)社群的交流。
(三)情境性設計
1. 什么是情境
情境,在一定時間內各種情況的相對的或結合的境況。從社會學角度講,情境指與個體直接聯系著的社會環境,與個體心理相關的全部社會事實的一種組織狀態;從心理學角度講,情境指對象和時間等多重刺激模式,對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社會學意義和生物學意義的具體環境。綜上所述,情境是指能使人引起情感變化的具體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建構主義強調用真實背景中的問題啟發學生的思維,其所指的真實背景就是情境。從學生角度看,情境可以理解為促使學生產生學習行為或從事學習活動的環境和背景,它是提供給學生思考空間的智力背景,能產生某種情感體驗并誘發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種刺激事件或信息材料。
2.情境性教學設計的內涵
情境教學日益受到教育領域的重視,與之相近的還有“情感教學”和“情景教學”等,它們的共同之處是突出了一個“情”字。不論何種教育形式,無“情”的教育也是“無情”的教育,是枯燥乏味,不被學習者所接受的。作為微課程教學,也應該如此。以情境為核心的微課程交互式設計,特別要注意根據課程內容選擇合適的情境,通過有效的情境,完成教師與學習者的交互式教學過程。
微課程的情境性教學設計,依據的是情境教學法。所謂情景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
可以說,微課程教學設計中所的謂情境,包含情景和情感兩重要素。作為一種微型視頻,短時間內完成學習者與教師的交互,恰當的情景必不可少。不僅可以增強學習者學習過程中帶入感,還可以減少其對學習內容的陌生感和恐懼心理,并在短時間內迅速進入學習角色。同時,作為一門課程學習過程,要求要考慮情感設計。情感設計,能夠增強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學習的意識和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學習的效果。因此,可以說,情景化教學設計是情景與情感的相互融合,并在此基礎上的一種升華。
3. 情境性教學設計分類
教學情境包括真實教學情境、多媒體虛擬現實教學情境、教師營造的虛擬教學情境。針對不同的學科類型設計開發教學情境是微課開發的必要工作。
微課的教學情境設計可分為: 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情境設計、探索型教學情境設計、試驗和操作型教學情境設計、動作技能型教學情境設計、語言類知識教學情境設計,等。自然科學類教學情境接近客觀現實環境、或者可通過實驗室提供;文史類課程教學情境通常由教師分析文章的意境,結合圖片、視頻、音頻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文意境之中;體育類課程更多涉及動作技能教學情境設計。
4. 情境性分類教學設計
在微課程情境化教學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學習者接受信息的過程。一般來說,人腦在處理外部信息時存在“本能的”“行為的”和“反思的”三個層次的加工水平。針對信息處理的不同加工水平,需要對情境性教學進行分類設計。
(1)針對本能層的設計。要考慮賞心悅目的感官刺激,能給學習者有一個深刻的第一印象,牢牢的將學習者吸引到課程上來。
(2)針對行為層的設計。學習過程有良好的情感體驗,要通過有針對性的情感設計,減少教師與學習者之間的距離感。這樣能夠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
(3)針對反思層的設計。一門好的課程的價值,就在于能夠促進思考,提升學習者對于某一問題的認知水平。因此,在針對反思層設計的時候,一定要能引起學習者的共鳴。
四、需要進一步考慮的問題
(一)重視學習者的特征分析,充分考慮學習者需求
雖然傳統教育一直再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但是由于傳統教育固有的特征,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具有天然的“統治”地位,學習者很難有機會和能力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然而在微學習的時代,學習者有機會來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自主選擇學習方式和內容,學習的主動性和實用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由于學習者的背景特征不一樣,導致在使用同樣的學習資源時,獲得學習體驗感也不一樣。因此,在進行微課程設計過程中,為了提升微課程的可用性,一定要對微課程的目標群體有精準的分析,進行針對性設計,這樣才能最大程度上提升學習者的學習體驗。
(二)強調微課程設計與應用一體化的方案
事實上,可用性設計的理念不僅體現在微課程學習資源的設計與開發過程中,應該貫穿于整個微課程的教學環節,做到課程設計與應用一體化的方案,使學習用戶自始至終都能夠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所謂一體化的方案,就是要做到目標要一致、原則要統一、方法和手段要互補的理念。所謂目標要一致,就是在課程開發與應用設計過程中,一定要堅持以學習者需求為導向,課程的最終目標是提升在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有用性。原則要統一,就是要保證在微課程開發與應用過程中,要有統一的指導思想,遵循一貫的設計思路。方法和手段要互補,就是為了實現微課程的應用目標,必須在設計與開發的每一個環節盡可能應用各種方法來實現微課程的可用性,提升微課程的應用效果。
(三)微課程開發過程中強調質量控制和質量評價
微課程不僅要重視設計環節,還要重視開發環節。如何提高課程開發質量,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一是要有一套高質量的微課程質量標準;二是開發人員具備與質量標準相匹配的勝任能力;三是具有一套規范和科學的開發流程和質量控制體系。以上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密切配合的。我們可以認為,微課程的開發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其作為一門藝術,主要體現在微課程的設計階段,主要體現了教師的一種創作性的勞動;作為一門科學,主要體現在其開發制作階段,要求其遵循一定的開發程序,進行相應的質量控制并達到相應的質量標準。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