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師的詩意周末
陳勞生老師是一位酷愛傳統詩詞文化的老人,更是一位默默奉獻的詩詞文化傳播者。年過古稀的他在退休后的十多年里,一直活躍在學校、社區,天天與詩為伴,日日教詩化人,吟詩、寫詩、教詩,愛在其中,樂在其中。
(一)
周六清晨,十堰百二河畔小路上熱鬧非凡,陳老像往常一樣開始了每天的必修早課。清風拂面,楊柳依依,一聲清吟,幾多沉醉。
大約7點半,陳老意滿而歸。老伴早已準備好早餐,一杯豆漿,幾個小籠包,簡單的早餐絲毫沒有消淡其滿滿的詩意,幾句詩吟,成了開胃小菜,咀嚼細飲之中,回味無窮。
幾十年來,陳老與詩為伴,詩早已成為其生命的一部分。
陳老每次口占所得,都會用文字記下,并加工潤色,而第一個分享的總是老伴。老伴也總是側立在陳老的身邊,靜靜地聽著,看著,享受著這種詩意的相守。
自打退休以后,陳老作為十堰廣播電視大學社區教育師資庫專家,一直奔走在各個學校和社區,教詩傳人,義務奉獻。
陳老對自己的教學要求很高,盡管他對詩詞理論的研究已有多部專著,教學講義也寫了很多遍,但每次上課前總是還要再備一遍,對學員的習作每篇都會做細致的批改,一批一改之間,堅守的是師者之心,留下的是殷切的期許。
因為抗戰大紀念的臨近,陳老的周末顯得格外繁忙。
下午的工作是到南街社區教育學校為老年詩詞愛好者上課,他喊來老伴幫助準備下午上課的資料,幾十年的相濡以沫,兩位老人相守相助,已成默契。
下午兩點四十分:從家到社區學校小路,陳老記不清走過多少次,學校的學員也數不清畢業了多少茬,歲月抹去了他行走的足記,卻留下了師生難忘的記憶。
在陳老看來,傳統文化進社區意義非凡。
教室里早已來了十幾位老年學員,其中八十歲以上的就有七、八位,但見到陳老,卻都像小學生一樣。陳老今天的教學內容是:抗戰詩詞的寫作。多年的教學經歷使其教學頗具親和力,師生的交流無拘無束,快樂滿堂。
這不,又有一位學員請他到社區指導詩詞吟唱活動。
(二)
周日一大早,陳老坐車趕往30多公里外的武當山小學。
武當山小學是全國聞名的“詩教”學校。這里也是陳老經營多年的“詩教”根據地,陳老每月都要來校上課。
課堂上,陳老與孩子們互動頻頻。當場題寫嵌名聯是陳老的絕技,學生只要報上自己的名字,他立馬就能寫出漂亮的嵌名聯。一副副嵌名詩聯,喚醒了多少少年詩夢。
為幫助學生感悟詩心詩境,陳老還特意請來了他的弟子、當地詩文朗誦名家吳文生老師示范朗誦。
下午兩點,陳老又匆匆趕回十堰,來到公園社區指導社區的紀念抗戰詩詞吟唱活動。
陳老一到現場,立馬開展工作,一句一句地誦讀指導,一遍又一遍地吟唱示范,點燃了老人們心中的激情。
亦如其之前十六個春秋度過的每一天,陳老的周末就這樣在奔走與忙碌中過去了?!叭γ麎m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陳老向社區傳播詩詞,從來不求名利,也從來沒計算過路有多長,但詩詞的舊山河,卻總是吸引著他去追逐、傳承……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