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凡事用困知勉行功夫”
曾國藩的小兒子曾紀鴻,臨摹字帖未及一月,就有收效不大之嘆,曾國藩針對他的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專門寫一信予以訓誡。在這封不長的信中,曾國藩以自己多年習字的經歷,具體入微地闡述了“凡事用困知勉行功夫”的道理,至今讀來猶覺親切生動,并未過時。
曾國藩是這樣說的:“余昔學顏柳帖,臨摹動輒數百紙,猶且一無所似。余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間架皆無可觀,余自愧而自惡之。四十八歲以后,習李北海《岳麓山寺碑》,略有進境,然業歷八年之久,臨摹已過千紙。今爾用功未滿一月,遂欲遽跡神妙耶?余于凡事用困知勉行功夫,爾不可求名太驟,求效太捷也。以后每日習柳字百個,單日以生紙臨之,雙日用油紙摹之。臨帖宜徐,摹帖宜疾,專學其開張處。數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興愈低,所謂困也。困時莫間斷,熬過此關,便可少進,再進再困,再熬再奮,自有亨通精進之日。不特習字,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見《曾國藩家書?同治五年正月十八日諭紀鴻書》)
其中“困知勉行”一語,即《禮記?中庸》所謂:“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這也就是說,“困知”者或智商不高,“勉行”者或行來吃力,但其“知之”、其“成功”卻是一樣的。當然,因為世界上還是中等智力的人為多,所以“困知勉行”就是最重要的,曾國藩在這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又《周易》第四十七卦為困卦,其卦辭有“亨,貞,大人吉”之說。身處困境何以曰“亨”?《彖傳》是這樣解釋的:“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貞,大人吉’,以剛中也。”蓋惟君子有“剛中”之德,故能“不失其所”(即不張皇失措而心有所主),此曾國藩所謂能“困知”、能“勉行”者,所以最終能亨通也。具體到習字來說,當一個人面臨“手愈拙,字愈丑,意興愈低”之困境時,能“莫間斷”,能“熬”,以至于“再進再困,再熬再奮”,亨通之日自可達矣!世間萬事,莫不皆然。所以曾國藩最后說:“凡事皆有極困極難之時,打得通的,便是好漢。”其中隱隱然有一股英雄豪氣在,讀者不妨細加體味。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