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開2016讀書征文】徐長威:新故相推 承繼良品 ——從《文學概論》課程資源建設說起
1999年我從考試中心調入文法教學部(原文法學院)工作,接管老主任主持的《文學概論》課程,同時開啟了我作為一名電大主持教師的職業生涯,逐漸開始認識、思考并著手建設課程資源。
《文學概論》課程是1982年中央電大為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一門統設必修課,教材原由劉叔成教授主編。據作者介紹,教材開始選用的是劉先生本人在高校教學期間編寫的《文學概論四十講》,也就是說,電大剛開始是與普通高校使用的同一本教材。1985年劉教授將《文學概論四十講》轉而修訂成《文藝學概論》。劉先生在主編此教材時,充分吸納了80年代以前文藝理論的學術研究成果,而且在編排體例上也有科學的安排,如以設編、分章、分節規劃全書。此教材一用就是11年的光景,1996年劉先生再次改編教材,就是我接手時的《新編文藝學概論》。這三個階段即《文學概論三十講》----《文藝學概論》----《新編文藝學概論》,在電大發展的歷程中,為文科教育特別是文藝理論的教學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當時或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不失為文藝學著述中具有相當影響力的著作,教材為培養學生的文學理論觀念,同時運用文學理論解釋文學現象、指導文學實踐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為較好地掌握理論學習方法,積累了經驗。從一定意義上講,教材在特定的時期內,代表了文學概論課程教學的主流走向,反映了那一歷史時期文學理論的教學與研究成果。當時這本教材還被不少高等院校選定為自身本科層次的課程教學,足見其社會的廣泛影響。配合文字教材,依電大遠程教學的特殊性,還配套編制了少量的錄音錄像教材。
新世紀伊始,教育部下達政策,在廣播電視大學系統開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采取“寬進嚴出”的教育培養模式。一直以來,系統內外部質疑電大與普通高等學校的教材究竟有何種區別的討論,在這樣一個新的教育背景下,越來越浮出水面。蒙動多年的擁有真正符合“電大自己身份”的教材的愿望,驅使我們加快腳步,開啟了大規模新型課程資源的建設工程。
《文學概論》課程改造建設正逢其時。劉書成先生主編的《新編文藝學概論》是1996年出版的,雖說在社會上得到好評,但隨著形勢的發展,特別是時下經濟領域發生了一系列劇烈變革,政治體制改革也在不斷深化,文藝學等新的思潮和現象不斷涌現,舊有的文藝理論很難詮釋與時俱進的文藝現狀,不少傳統的文學實踐需要新的理論進行概括和提煉。就原有教材而言,存在較為明顯的缺陷和問題。首先教材編寫明顯帶有前蘇聯文藝理論著述的影子,體系上難逾其框架,理論已顯過時,部分章節政治色彩顯露其中。尤其在我們非常關注的教材的適應對象方面,問題尤為突出。主要是教材理論闡述過多,不太有利于電大(成人)層次學生學習使用,編寫一部理論闡述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理論闡述通俗易懂,實踐案例貼近文學實際、貼近學生實際的教材勢在必行。就其內容本身來說許多新的文學現象和廣泛的大眾傳播媒體已使文學領域的外延和內涵發生變化,這些都需要有新的文藝理論來總結和提升,這些內容顯而易見無法在原教材中得以體現。問題已經非常清楚,改建思路也很明確,但是,對于原來習慣從普通高校脫胎,簡單移植教材的做法,已是不少聘請教師的常規動作,這種做法,穩健沒有風險,時間周期也可有保障,主編教師最為關注的“學術含量”問題也不會打多少折扣。就是說想尋找肯為電大“下嫁”的“名師”是比較困難的。
非常幸運的是,當我們遴選優秀教師的目光,直接鎖定在北京師范大學“長江學者”王一川教授身上時,一切又似乎變的極其容易,甚至讓我有些猝不及防。王教授不僅愉快地接受了我們的邀請,而且親自給學校領導寫信,對于我們教材的編寫,他的理解不僅超前,而且切中電大實際,現在讀來,仍感覺時代之風撲面而來。在此輯錄部分文字,與國開人共享。
“我是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榮幸地先后受聘擔任貴校師范部課程《美學與美育》和文法部課程《文學概論》的主講教師和教材主編。在編寫教材和錄制教學課件的過程中,有很多甘苦、也有很多想法,總的一點就是:從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總體轉型看高校教學工作的轉型,教材改革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高等教育處在一個轉型時期。高等教育和高等教材的轉型有一個必然的趨勢,也就是從過去的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實現了整體轉型,其趨勢就是大眾化,或者準確點說,我國已經實現了精英化教育與大眾化教育的分流發展。在這種發展中,我國高等教育的總體趨勢是大眾化。盡管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我們北京師范大學這樣的教育部直屬重點院校還主要實行精英化教育,但廣播電視大學的主要任務畢竟還是大眾化教育。作為高校教師以及教材編寫者,我們同時面臨著兩方面問題:一方面是精英化教育,全力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使其成長為專家;另一方面是大眾化教育,努力向學生普及文化知識,使其成長為綜合應用型人才。如何實現兩者兼顧?兩者綜合?我們現在的教材主要走的還是精英化道路。面對新的大眾化發展趨勢、以及精英化和大眾化分立發展的局面,我們怎么辦?既不能過度強調精英化而忽視普及,也不能過度突出大眾化而忽視提高。不過,就廣播電視大學教材的角度看,大眾化還是一種必然的選擇。我們的教材編寫不應該輕易忽略如此廣闊的受眾面及其特殊性。”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也處在一個轉型時期。過去的高、精、尖教育到現在已經和正在演變為綜合素質的培養,目前的人才培養突出的是綜合應用型素質,即理論素質和實踐素質相結合的具有綜合應用型素質的人才。過去的教材有點過分追求專業化,追求高精尖,但是如今面對普及問題我們該怎么辦?我自己的體會是,我們的研究生招生人數在增加,去年開始翻倍后,明顯地感覺學生的專業素質降低了,水分也大了,如果我們還按照原來的教學模式來教,學生可能會聽不懂。所以,我們在原來的專業水平上再稍微向下降一些、稀釋一些。連研究生層次都如此,那不斷擴招的本科生和專科生層次也就更需要稀釋了。專業含量稀釋的同時,突出地要求增強的就是實踐性、操作性的份量。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教材建設確實也要有所轉型。”
“從教學手段或教學媒介來說,高等教育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從文字媒介轉向多媒體的綜合傳播方式。過去主要是寫黑板和說話,現在的教學越來越強調多媒體手段的運用,用電子課件代替了黑板書寫,利用網絡手段與學生討論問題,這樣就有了更多的參與機會:一個是課堂的參與,一個是網上的互動,每周約定固定的時間與學生在網上見面,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去。這些都促使我們高等教育教材的改革必須加快步伐。”
基于上面的一些想法與思考,王教授曾向我們建議可否“據課程需要而實施教材的非節化方案。也就是,編寫教材時打破章節目點的陳舊束縛,酌情把章、節、點、目序列中的‘節’去掉。”這樣可以脫離“體系”的束縛,否則整個教材就仿佛成了某種理論體系的“填空”。他認為,教材設“節”正是造成機械化、深奧難懂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只有把“節”去掉,教材各章的論述才能活起來。“章”下面不再有“節”而直接就是“點”。每一章有粗略的理論概述,接下來就是具體的個案分析、問題討論,最后再歸納一下。這樣編寫,由于用不著按照機械而固定的“體系”去闡釋,就比較自由和開放,能更大限度地追求淺易或深入淺出,而更重要的是,學生接受起來會更容易了。在信的結尾處,他直接呼吁“在這方面,我覺得以大眾化教育為重心的廣播電視大學教材更有必要加快改革進程。”今天看來,如果當初我們有更加開放的心態,允許王教授如此“試驗”一番,也許真的能夠創出一片“新天地”。只可惜,我們當時只是稍稍地邁了一小步,只在內容的通俗性、大量文學實踐案例等方面做了一些文章,稍能聊以自慰。該教材2005年正式出版,2010獲得首屆大學版協教材評比一等獎。業界專家對該教材有如下評述:“王一川先生主編的由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文學概論》教材充分吸納了近20多年文學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傳播理論、詞語研究理論、閱讀理論、文學批評理論等,從文學發生發展的實際出發,將文學理論予以重點明確、要點清晰的闡述;在教材的編寫方面做到從高尖人才向文化大眾方面的轉化,特別是在契合電大遠程開放教育的實際方面下了較大功夫,將理論傳輸與文學實際的內容進行有效整合,通過豐富的實例講解和淺顯的理論描述,給予學生比較完善的學習導引;教材理論創新點顯著,不僅體現在對傳統經典理論問題闡述的新視角,同時又注意新理論觀點的創設與闡釋。”我很慶幸,能夠遇見王一川先生,特別是當聽到不少教師抱怨很難尋覓到一位理解我們教育教學特點,能夠為我們的學生編寫適宜的教材的主編主講時,更感覺到幸運無比。
近些年,國家開放大學陸續開始建設網絡課程,“文學概論”課程乘勢在已具有很好的工作基礎上,2013年開始建設絡課程,2015年開始建設全媒體數字化資源建設工作,新型媒體資源的研制與開發,再次激發了創作團隊創新的激情與熱情。網絡課程追求的資源呈現與教學過程的統一、自主學習與協作式學習的統一、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相統一、學習過程與評價過程的協調統一的四個基本原則,促使課程資源構建出導學結合、知識與能力融會貫通的立體化網絡學習環境框架,又在注重討論式與案例式學習形式,滿足交互式、協作式學習的綜合需求基礎上;突出課程教學重點。課程在2014年獲得系統網絡精品課程。
2015年的全媒體數字化資源,又是在網絡課程建設的基礎上,再次攀爬起步。課程全媒體數字化資源建設完成得到專家的充分肯定,“數字教材界面精美、學思行三者合一、動靜合一、自主學習與個性化學習合一,對抽象理論進行了視覺化和形象化的處理,筆記、書簽、搜索、發郵件等功能的設計,既符合傳統讀書學習習慣,又是對傳統學習方式的一種優化和拓展,更有助于學習者的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這樣的評價,是對我們追求創新的最好獎賞。
回顧《文學概論》課程建設的全過程,心中不禁泛起暖暖的愛意。聯想到總書記習近平同志在2016年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推動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偉大時代的優秀作品。文藝工作者應該牢記,創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務,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靜下心來、精益求精搞創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糧奉獻給人民。”我覺得,我們每一位教師,主持的每一門課程,都是在孕育生成培養一部部“作品”,我們應該為我們的學生不斷地、持續地鍛造課程精品,為學習型社會、終身教育發展,貢獻應有的智慧和力量。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