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開2016讀書征文】學分銀行與國家開放大學建設
教育部在關于建立國家開放大學的批文中明確指出,國家開放大學是一所新型大學,承擔著發展學歷與非學歷繼續教育雙重任務。在當前形勢下,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是21世紀我國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世界范圍內教育發展的共同趨勢。所謂的終身學習體系就是對社會各種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基礎,形成能夠滿足廣大社會成員對學習的多種選擇和要求,方便其一生中的任何階段、任何時間進行學習。對于國家開放大學,探索多種形式學習成果認定機制,暢通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非正式學習之間的轉換通道,對于充分調動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推動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具有極為緊迫和重要的意義。
國家開放大學在過去三十多年教育發展歷程中,盡管也開展了一些非學歷繼續教育,但是遠遠不夠。楊志堅校長提出在國家開放大學建設中,必須根據教育規劃綱要提出的,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建立繼續教育學分積累與轉換制度,實現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銜接,促進各級各類教育縱向銜接、橫向溝通,提供多次選擇機會,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在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的同時,要把非學歷繼續教育作為重要任務來抓。而重要抓手,就是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建設。
“學分銀行”是一種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就是指學習者的學習成果以學分的形式存入“銀行”,當存滿一定的數額,并滿足某辦證機構的特定條件,就可以將獲得的學分兌換成該機構的相應證書的一種管理制度。學分銀行就如一條連接在學校與學校、學校與政府、學校與行業、企業的紐帶,打通了學歷與非學歷、正規與非正規教育之間的溝通壁壘,實現了各類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利用,其對于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及為更多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終身教育提供了現實的機會和可能。“學分銀行”這一制度的建立不僅能夠為正在建設中的開放大學的發展提供切實的機制保證,也在促進全民學習、終身學習與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進程中擔任重要角色。
一、學分銀行“框架+標準”的模式,助推國家開放大學教育教學改革
從教育規劃綱要提出“建立學習成果認證體系,建立‘學分銀行’制度”,到教育部對國家開放大學的批復中提到的“積極推進‘學分銀行’建設,通過建立學習成果的互認和學分的積累、轉換制度,探索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國家開放大學積極應對國家戰略,組織、整合系統內外師資和專家力量以及行業、企業、社區、各類型高校的資源,立足國內需求,借鑒國際、國內已有成果,深入研究,廣泛實踐,提出了以學習成果框架為引領,以“框架+標準”為主體路徑的“學分銀行”制度設計,探索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的路徑。
學習成果框架是繼續教育各級各類學習成果的共同參照系,在國際上通常稱為“國家資格框架”。但考慮到我國目前還沒有“資格框架”的實際情況稱為學習成果框架。學習成果框架具有國際上通行的資格框架的功能,但又有自己的特點。學分銀行通過學習成果框架相關標準和規范,促進各類學習成果的溝通和銜接,實現學習成果的積累與轉換。依據基于學習成果框架制定的認證單元(標準),對學習成果進行認證和標注,確定學習成果所屬領域、類型和對應的框架等級以及所含的認證單元(基準學分)等信息。這些信息作為學習成果的認證信息存入學分銀行,可作為該學習成果實現與其他學習成果轉換的參考或依據,也可成為該學習成果得以積累的基礎(標準化)信息。頒證機構以這些結果為重要依據,結合不同情況和自身實際,決定認定或協商確定的相關規則,最終實現不同學習成果之間的轉換。
按照教育部要求,充分利用開放大學在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經驗,聯合地方開放大學,與有關行業、院校和培訓機構合作,聚焦繼續教育和職業教育領域,深入開展職業資格證書、崗位技能培訓證書等非學歷與學歷教育之間不同類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試點工作。通過試點,進一步驗證和完善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的設計、技術路徑以及工具和方法,為國家建立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制度探索經驗、奠定基礎。同時,推動開放大學建設和教育教學改革,推動廣播電視大學轉型升級。
二、學分銀行連接各級各類教育,構建國家開放大學人才培養的“立交橋”模式
“學分銀行”制度的多元化與靈活性,使其在連接多樣化的各級各類教育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高等學校、自學考試、培訓機構,甚至個別獎勵證書、專利證書等等,都能夠因“學分銀行”而連接起來,如此廣泛的連接,在目前的教育體系中起到獨一無二的作用。首先,學分銀行能夠有效促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的融通與銜接。在此之前的一些具有教育價值的社會活動、文化娛樂等形式的學習成果是根本不能被承認或認可的,目前,通過“學分銀行”的學習成果積累、存儲“積分”的方式,已經得到了認可與認定,這對于促進學習者文化教育活動,終身教育的普及,乃至學習型社會的創建,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其次,學分銀行架起了非正規高等教育與正規高校教育之間學分互認的橋梁,也就說通過學分銀行(學習成果認證中心)的認定與評估,非正規高等教育的學習成果得到正規高校教育的認可,正規高校教育的學習成果也能轉換為非正規高等教育的證書。同時,在認定和評估的過程中,通過不斷調整“學分銀行”的各種指標系數,促使非正規高等教育機構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從而加大對非正規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辦學效益的宣傳,增加社會對非正規教育的信任度,營造出互認互助、共建合作的良性循環。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各類高等教育之間的有序競爭和資源優化配置,對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學分銀行推動國家開放大學社區文化教育、老年教育等非學歷教育的發展
社區教育的多樣性、復雜性決定了其非學歷教育的屬性,長期存在無法與學歷教育銜接而面臨發展的瓶頸。“學分銀行”的學習成果的認證、積累與轉換功能把社區教育中獲得的培訓成果和學歷教育相銜接,突破傳統的專業和學習時段限制,成為連接社區教育與學歷教育的紐帶,是解開社區教育困境最有效的鑰匙。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倡導的是“人人皆學”、“時時能學”和“處處可學”的學習氛圍與環境,“學分銀行”制度所開創的開放和靈活的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方式,正是對終身教育理念的具體貫徹與實施。“學分銀行”并非僅僅適用于學歷教育,可以說更重要的還在于對廣大的民眾參加的各種具有教育價值的文化乃至娛樂活動等學習成果的認定與積累。也就是說,只要廣大民眾參與了有組織的社會學習或文化活動,都可以將學習的成果存儲在學分銀行,并可以滿足轉換的需求。這對于激發民眾的終身學習熱情,促進廣大民眾自覺自愿地參加各種各類學習活動,真正實現終身教育“發展人的個性、提高公民素質”的內涵要求和“貫穿人的一生、從搖籃到拐杖”的外延范疇。2015年1月28日,國家開放大學在教育部、全國老齡辦、中組部老干部局、民政部和人社部的支持下,正式掛牌成立老年開放大學。充分依托國家開放大學的辦學優勢,老年開放大學匯聚了6.6萬分鐘各種各類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廣大老年人朋友到老年開放大學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心儀的專業和課程。老年人到老年大學學習,本身就是對自我的一種挑戰,將在老年大學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存入學分銀行,通過存儲學習成果評估老年人的學習能力和成績,充分滿足老年人在文化與精神上的追求,是鼓勵廣大老年人進行終身學習的一種激勵機制。
劉臣副校長強調要充分發揮學分銀行的紐帶作用,實現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之間的有效溝通與銜接,要在行業學院的建設與發展中把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有效結合起來,通過加強與行業(行業學院)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整合雙方優質資源,探索與行業的新型合作機制。楊志堅校長指出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不是國家學分銀行,但它的相關理論研究不局限于國家開放大學,它是國家學分銀行建設的基礎或組成部分。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