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兩會代表委員】“農民工代表”易鳳嬌:不要再讓外來工成為城市的過客!
人物簡介:易鳳嬌,1983年出生在湖北一個世代務農的普通家庭,2000年中專畢業來到廣東打工,2005年初進入深圳國威電子有限公司做普工,期間報讀深圳電大2005秋物流管理專科,并于2008年秋獲得畢業證書。憑借在校期間學到的理論知識和豐富的工作經驗,易鳳嬌和她的團隊經過反復鉆研試驗,發明了“簡易包裝法”,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出色的工作成績讓她成為了車間副主任,負責生產調度方面的工作。在2013年年初廣東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上,易鳳嬌以農民工身份當選為新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這是全國人大代表中首次出現深圳農民工的身影,也是羅湖建區以來的首位全國人大代表。回憶起在校學習的經歷,易鳳嬌說,“我平常上班,周六日要上課,挺辛苦的!碰上要加班的時候,經常是邊啃面包邊往學校跑,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回家后堅持看書兩三個小時,就是希望多學點東西,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易鳳嬌還表示沒有深圳電大提供的良好學習平臺,就沒有自己的今天。

“城市的繁榮有我們的功勞,卻沒能留下我們的腳步,我們只是無奈的打工一族。”昨天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廣東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并向中外媒體開放,來自深圳的全國人大代表易鳳嬌在會議上發言,第一句話就引用了一位打工詩人的詩句,講述著外來務工人員的酸甜苦辣。
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改變原有的不合理制度,讓異地務工人員盡快地融入城市,而不是做永遠的“過客”,現在已經是時候了——易鳳嬌
不要再讓外來工成為城市的過客!
廣東代表團昨向中外媒體開放,深圳“農民工代表”易鳳嬌發言,呼吁幫助外來工融入城市。
“城市的繁榮有我們的功勞,卻沒能留下我們的腳步,我們只是無奈的打工一族。”昨天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廣東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并向中外媒體開放,來自深圳的全國人大代表易鳳嬌在會議上發言,第一句話就引用了一位打工詩人的詩句,講述著外來務工人員的酸甜苦辣。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省長朱小丹等省領導,以及來自國內外的200多名記者面前,易鳳嬌是9位發言者中唯一來自深圳的代表。
這位“農民工”代表在發言中,一如既往地為自己所代表的異地務工人員群體發聲,呼吁大城市給這個群體更多的教育、文化權利。
“移而不入”絕非長久之計
易鳳嬌本人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外來務工人員”,雖然在深圳打工已經10多年,并且成為全國人大代表,但她的戶口至今還在湖北老家,并且沒有“農轉非”,對她所屬的異地務工人員群體的訴求,她再熟悉不過了。
易鳳嬌在發言中說,由于方方面面制度的約束,異地務工人員在城市“移而不入”,已經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在城市中工作,又不能在城市中安家,拆分式的生活方式使我們成為一個流動的群體。”易鳳嬌說,長期奔波于城鄉之間,無法形成熟練的技術工人階層,不利于企業長遠發展和產業升級。調查顯示,深圳勞務工平均每1.24年回一次老家,時間集中在春節,這一走就造成鐵路公路運力緊張,深圳也隨之成為一座“空城”,帶來的交通壓力,留守兒童的問題,都給社會和諧帶來影響。
“今天站在關注中國未來發展,盡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創建和諧社會的高度上,應重視外地務工人員群體,我們是城市未來發展的主要貢獻者和后備居民主體。”易鳳嬌說,通過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改變原有的不合理制度,讓異地務工人員盡快地融入城市,而不是做永遠的“過客”,現在已經是時候了。
應制定符合農民工實際的入戶政策
目前,包括深圳在內的很多地方都實行了積分入戶政策,但是真正通過這個政策在城市落戶的務工人員有多少?易鳳嬌說,積分入戶制度設計重學歷,但是,務工人員普遍學歷不高,以她工作的國威電子廠最近兩年入職的一線工人為例,初中文化的幾乎占一半以上;重技能,但勞務工本來文化水平就不高,又缺少繼續教育、接受培訓的條件,在這方面也很難有機會;至于社保,這個群體就更加難以達到要求。
易鳳嬌說,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此,城市入戶政策作為與之相關的重要公共政策,應展開多層面的聽證會、討論會,多聽取異地務工人員自己的聲音,制定符合農民工實際需要的入戶政策。
“城市的繁榮有我們的功勞,卻沒能留下我們的腳步,我們只是無奈的打工一族。”昨天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廣東代表團舉行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并向中外媒體開放,來自深圳的全國人大代表易鳳嬌在會議上發言,第一句話就引用了一位打工詩人的詩句,講述著外來務工人員的酸甜苦辣。
讓務工人員能在城市學技術、拿學歷
總是有一些“城里人”說異地務工人員“素質不高”,但應該看到,這是長期的城鄉差別造成的。易鳳嬌說,務工人員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文化水平需要提高,但學習的條件卻亟待改善。務工人員打工的廠區,距離市區往往很遠,時間成本、交通成本都不是小數。
易鳳嬌自己就是在深圳一邊打工一邊繼續深造,終于拿到了本科學歷,她深知其中的艱辛。有感于此,她這次參會,向大會提交了“關于加強異地務工人員培訓,提升培訓實效性的建議”。
“現在全國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200萬人到3000萬人之間”,易鳳嬌說,異地務工人員的綜合素養將直接決定中國未來勞動力的整體素質規模。
“因異地務工人員普遍工作時間長,我們希望能在廠區、宿舍區附近開設培訓點,多利用周末、晚上進行培訓。”易鳳嬌說,不光要開展技能培訓,還要結合學歷教育,讓務工人員在深圳等大城市可以拿到文憑,這對他們逐步融入城市無疑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將社會融入問題納入政府考核體系
易鳳嬌說,建議政府部門要制定異地務工人員年度融入目標,在就業服務、社會保險覆蓋率、本地義務教育入學率、保障性住房覆蓋率、最低生活保障覆蓋率、社會救助覆蓋率,醫療救助覆蓋率等方面實現實質增長。例如人社部門要對異地務工人員提供均等的就業服務、職業培訓、職業指導和平等的社會保險政策,教育部門充分考慮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等,并將這些指標納入到政府的政績考核體系中,對完成好的給予獎勵,對沒有完成給予批評。(2016-03-07晶報 作者:馬驥遠)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