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靜等花開,花開有聲
班里的植物角種了四盆蘭花,枝葉不是那么茂盛,還泛著黃。心里想著:反正不會開花,就隨它去吧,于是高興了給它澆澆水,不高興了十天半月也懶得看一眼,就這樣,日復一日。
一個晴朗的早晨,我準備整理植物角,突然看到一盆蘭花冒出一個花骨朵,啊,蘭花要開了,我馬上撥開其他幾盆蘭花草的青苔,驚奇地發現都孕育著一個花骨朵,我連忙接了一盆水,讓它喝得飽飽的,心里卻感到了一絲愧疚。
班里有個小朋友叫涵露,每天早上來的時候不喜歡和老師打招呼,禮儀教師在晨間談話時又認真引導了一番,效果不是那么盡如人意,于是又抽空個別引導——獎勵五角星,主動和她打招呼,夸夸她衣服穿得漂亮,都沒用。每次她奶奶面對我們的時候也覺得挺不好意思,就對著孫女吼:“快叫老師,快叫老師。”即便是這樣,孩子還是不愿意主動和老師打招呼。我耐心安慰奶奶:別著急,慢慢來。其實,自己心里也漸漸失去了耐心。
一次晨間接待,我忙碌著:跟家長短暫交流、用藥登記、照顧幼兒情緒,突然耳邊傳來一聲“厲……厲老師早上好”,我循聲望去,是涵露。她主動跟我打招呼了!我欣喜若狂,連忙放下手中所有的事應到:“露露早上好,你真棒!”站在一旁的奶奶也高興地笑了。
教育等待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希望孩子一教就會,一講就動,一點就通,那只是我們一廂情愿。天下的植物不可能在同一時間開花,也不可能經過同樣的時間便成熟,時早時晚,時長時短,各有因緣。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很多時候,孩子的豁然開朗、頓悟清醒,也許就在我們耐心等待的一剎那之后。教育是一個等待的過程,而等待也是一個教育的過程,是對學生成長的欣賞,也是對自己工作的欣賞,在等待中付出必然能在等待中收獲。
突然想起小兒去年9月剛入小學,啥也不懂,學習跟不上,有的時候想跟班主任交流,又怕跟班主任交流,心里很糾結。好在一次家長會,老師給了我們一次交流的機會,老師說:“孩子聰明,就是沒把心用在學習上,沒事,我們要做的就是靜等花開。”我釋然了,對呀,做任何事不就是要有這種心態嗎?
不久前,我讀到一則小趣聞,深感觸動:在非洲的戈壁灘上,有一種叫依米的小花,沒有開花的時候它只是一株默默無聞的小草,可是在某一個清晨它會突然綻放出美麗奪目的花朵。依米花的花期只有兩天。為了這兩天的燦爛,它要花費五年的時間來準備。在干燥的沙漠里用唯一的一條主根深入地底深處尋找水源,在黑暗里、在孤獨中一點點積聚養分,到第六年才在地面開出一朵小小的花。
一位老者,每年都會執著地種下一把從故鄉帶來的種子,只為重溫心頭縈繞已久的淡淡的一抹清香。直到第十個年頭,才終于等到待放的花蕾。六年、十年靜等花開的人是一種功夫,是一種不計得失、永不言棄的精神和境界。不觀望、不彷徨、不憤懣、不失望,只要有信心,在那滿園的春色中,就有一棵屬于你。
讓我們一起在靜等花開中,傾聽“花開的聲音”。(作者為浙江電大磐安分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