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學故事】巍峨群山深情矚望著我(本文獲國家開放大學“我的教學故事” 征文活動二等獎)
山東章丘的麥腰村,地處泰萊山脈,是離章丘市區(qū)最遠的南部山區(qū)。偏遠,盤旋路,人煙稀少,是該處顯著特點。步行半小時,自家房頂仍近在咫尺。麥腰村是四、五個自然村的中心村,麥腰小學自然成為鄰村孩子們上學的唯一學校。自1979年至今,劉老師一直在該校教語文,她把一茬一茬的孩子送出了大山,自己仍留大山深處。任教之初,她剛高中畢業(yè),是那個年代的高學歷高材生。后成為“民轉公”教師。時光荏苒,三尺講臺,一支粉筆,硬讓一個眉清目秀的大姑娘青絲染白,多了皺紋,花了眼。歲月?。?/span>
2007年,48歲的劉老師找我報名上電大漢語言文學???。她之所以找我,也許因為我的知名度。我是章丘“老電大”,自1991年至今,一直任教電大,在中文教學可能有點建樹。課余搞創(chuàng)作,正式發(fā)表的各類文章近100萬字,37歲副高職稱,算小有成就吧。更重要的是,我們一個鄉(xiāng)鎮(zhèn),她是我的啟蒙老師。兒時,劉老師諄諄教導的溫暖話語至今縈繞耳畔。她學識扎實,教學能因材施教,化復雜為簡單。當年我初中升學考試(那時沒實行義務制教育,仍是升學考試),語文考了全縣第二名。劉老師以我為豪,以我為例,不知鼓勵了多少師弟師妹。
恩師成了我的學生。劉老師傳統(tǒng)的知識結構落伍了,但她一絲不茍,仍保持可貴的上進心。象她這般歲數和基礎的,我所任教的班里有七個。我也借鑒劉老師當年教我的方法,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憑經驗把遴選出的習題,作為講解重點和主攻目標。我們師生配合默契,七人順利??飘厴I(yè)。
劉老師嘗到成功的喜悅,一鼓作氣,又報了漢語言文學本科。急老師之所急,想老師之所想。凡報名、注冊、繳費、領書等一般事宜,我越俎代庖,盡量讓劉老師她們少跑幾趟。劉老師這批學員,英語基礎不行,幸好免試。電大的開放教育確實自成體系,符合實際。他們書本知識尚可,計算機能力弱,我鼓勵劉老師克服畏難情緒,告訴她“計算機是手段,是工具,不是學問本身。多練,就熟中生巧。鍵盤并不神秘,敲打不壞,敲打錯了,也不會爆炸”。和藹的劉老師笑了。我本身不教計算機,但給恩師開小灶,把計算機學習和網考結合起來,教她如何打開開放教育主頁,如何點擊網上資料,如何師生互動,一并把網考涉及的幾個模塊手把手的教給老師,就像當年她苦口婆心的教我寫字讀書一樣。打比方,舉例子,盡量把微機操作講得簡易生動,指導她做了幾套網考模擬題。劉老師網考通過了。她說“真沒想到,這么大年紀,還能通過計算機考試,過去連想也不敢想。對我而言,計算機的運用,不僅是手段方法的改良,是思想大改變”。
經驗告訴我,中文本科有兩門課難通過,一是古代文學。其頭緒多,內容雜,知識點如繁星。一個不經意的填空題,就是讓你書上找,也很難找到答案。古代文學,是我的拿手好戲,當年我自學考試,連考三次,最后80多分通過。我?guī)缀醭酝噶诉@門課程,厚厚的古代文學教科書,在我眼里,充其量幾頁紙。我深知,古代文學線索很重要。我把規(guī)律性的東西抽出來提煉成貫穿教材的紅線,把貼掛在電大網上的學習資料和歷屆考試題,通過此紅線連綴起來。我說“只有理解了,弄通脈絡了,才能更好的記憶?!蔽抑v給劉老師的,不僅是瑣屑枝葉,不僅是支脈,是整棵樹木,是長江大河的主干,是整個中國古代文學的演變脈絡。提綱挈領,強化了劉老師的理解和記憶。很短時間內,劉老師也把厚書學薄了,她輕松通過考試。二是語言學概論。這是硬骨頭,該課程內容不多,檢測的不是知識點的記憶,是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表述的是所有語言本質共性的東西,很抽象。劉老師他們那個年代從沒接觸,沒有現(xiàn)代漢語和英語基礎。怎么辦?簡單講解,蜻蜓點水,以點帶面。本來就難,再往深處講,學員肯定望而生畏,更加學不進去。我采取“蜻蜓點水”教法,看似輕松超脫,實際上講解的這幾個“點”,既是教材重點難點,更是考試點,也是教材知識貫穿點。選好幾個“點”,然后推向面,把考試重點融在其中。如語音部分的舌位圖、輔音表,就是講解之重點。其他知識,也因此好講也好理解了,甚至講解幾道典型題,學員就明白了。劉老師下的功夫不小,最終通過。古代文學、語言學概論、網考,全部通過,其他課程,順勢攻克!
我總認為,現(xiàn)代遠程教育,大大豐富了教學內涵,但畢竟是手段,不是教學的全部。開放教育仍離不開面授。人性化的面授,更彰顯針對性,更適合于解疑釋惑。網絡教學和面授,二者不可偏廢。對于計算機應用不算嫻熟的年老學員,對于需要宏觀把握,需要突出重點,更需要知識接續(xù)和點撥的課程,如古代文學和語言學概論等,面授,確實不可替代。事實證明,沒有面授,基礎相對薄弱的學員,一些課程考試是不好通過的。
說起容易,做起來難。為緩解工學矛盾,開放教育授課輔導大都集中在周末。劉老師不但沒有耽誤一次,還根據我的安排,專門擠出時間來找我輔導。她從沒遲到一次!要知道,早晨八點到校輔導,她需要凌晨四點在麥腰村乘首發(fā)公交車,幾經輾轉才到縣城,整整四個小時,比直接到省城還麻煩!秋天,她帶著露水而來;冬天,她渾身寒氣而來;她戴著大山的囑托而來!大山的娃娃離不開她,有了她,娃娃們才能憑借優(yōu)異成績走出大山,告別大山!我每次看到白發(fā)蒼蒼,面容和藹的劉老師,我都眼角濕潤。遙遠的故鄉(xiāng),群山巍峨,仿佛在深情的矚望著我,我雙肩沉重,我絲毫不能懈怠。
劉老師是同齡人的佼佼者,她閱讀量大,善于思考和總結,寫作應該不怵頭,但與本科畢業(yè)論文要求,仍有差距。論文的格式和論文打印,我主動承擔。我勸她別急躁,根本不用抄襲。我告訴她“選好題,意味著成功一半,結構是重點。怎樣選題?你平時閱讀文章,獲知了許多信息,信息之間互相碰撞,蹭出火花,碰出異質,從司空見慣中挖掘出不尋常的價值,就是有創(chuàng)新意義的論文題材。簡單的說,閱讀大量論文,從中受到啟發(fā),找到還未拓荒的空間,提煉出富有價值的主題,結合理論和實踐,從相關角度展開論述,然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成熟的思想,能自圓其說,就是論文。完全用不著抄襲?!焙脤W聰明的劉老師,拿出幾個經篩選的選題,我說“立意低,一言以蔽之的,淺陋的,不寫;老虎吃天,高懸無邊的,回避?!睅椭x好題,又審閱她的結構提綱,我強調說“論文結構,不復雜,無非平行或遞進兩種”。劉老師整整用了一個半月時間,拿出了草稿。我從頭閱讀,深感滿意。我真的為自己恩師感到自豪,也進一步印證了自己之所以取得現(xiàn)在的學業(yè),確實離不開聰慧的劉老師的啟蒙。我披星趕月的印制出來,滿心喜悅,非語言所表。經山東電大專家教授審核,畢業(yè)環(huán)節(jié)通過!我自感盡到了一位指導教師的職責,不僅指導學員通過論文環(huán)節(jié),更重要的是,論文完成的過程,是學員的一次洗禮,其實踐和理論水平整體提升。正如劉老師說“電大五年,不僅是知識面的展寬,更是知識體系的改善和眼界的拔高!”我手頭有很多版本的中文教材,唯有電大教材,不僅概括力強,更簡潔實用。
那天, 53 歲的劉老師雙手接過我們校長發(fā)給她的沉甸甸的漢語言文學本科畢業(yè)證書。那天,她提著一包香椿芽,嫩嫩的,發(fā)著質樸的清香,她叫著我的名字,說是讓我嘗嘗家鄉(xiāng)的山里的香椿芽,說是很干凈,沒污染,城里很少見。我雙手接過香椿芽。我攙扶著她進入早已備好的我的私家車,里面早已備好禮物,滿滿的,我要親自開車送老師,回母校,回群山連綿的故鄉(xiāng)。我知道,要走盤旋路,開車往返八個小時左右,我已做好準備。我只是力所能及的反哺恩師,反哺大山的養(yǎng)育之恩。我知道,自己人到中年了,這樣的機會,并不很多。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