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學故事】學員的進步是我最大的欣慰(本文獲國家開放大學“我的教學故事” 征文活動三等獎)
“我是本校2008屆設施農業技術專業畢業的一名學員,也是開放教育的受益者。今天我再次來到這里,就讀于2015春行政管理專業本科班,此后3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里,將在各位老師的指導下,與大家共同學習,再次共同感受開放教育帶給我們的樂趣。在電大學習的時間雖然很短,學業之路卻很長,但愿電大這個小小的驛站能留下你精彩的瞬間和美好的回憶,如同人生道路上的里程碑永遠銘刻在我們每個電大學員心中……”這是4月底的一個周六上午,孝南電大2015春新學員開學典禮學員代表的發言。發言的學員叫徐轉運,目前是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祝站鎮一名“吃皇糧”的國家公務員。誰曾想,2014年前,他還是該鎮一名村干部、泥腿子。聽著他的發言,回想起他入學參加電大開放教育“一村一”專科學習的點點滴滴,作為班主任的我,一種成就感油然而生,倍感欣慰和自豪。
泥腿子走進大學校園
時間回到2008年國慶前夕。經過支部推薦、鄉鎮審核、入學測試等程序,徐轉運同130名新學員一起,成為中央電大孝南分校“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設施農業技術、畜牧獸醫等專業的專科學員。剛走進大學校園的這些“泥腿子”對校園的新生事物都感到那么新奇,他們渴求獲得新的專業知識和致富技能,然而僅有高中學歷的他們有的從未見過“電腦”,也不知道鼠標怎樣操作,更談不上如何網上學習。既然上級組織部門和省電大賦予我們對全區“村官”的培養任務,我就要引導他們學習掌握新技術新信息和適合他們致富的新技能。我結合這些村官的知識層次和工作實際,合理安排好面授輔導課程,學校為他們選配好優質的師資,我從計算機知識入門開始,注重抓好計算機應用技術、農村政策法規、實用文體寫作知識3門公共課程的學習,并擔任實用文體寫作課程教師。記不清有多少個周末擠出時間讓學員上機操作,和計算機輔導員手把手傳授信息技術,漸漸地,學員們能上機操作了,并掌握了word文檔制作,學會了用QQ與老師、學員相互交流,在家會用電腦瀏覽時事新聞和致富信息,并能在網上自主開展其他種、養殖專業課程的學習……課堂上、實訓基地、鄉鎮學習小組陣地、田間地頭,都留下了我校專業課程教師和學員們勤學、互幫、交流探討、孜孜不倦的忙碌身影。
培養村官大學生,不僅要讓他們掌握書本理論知識,更要提升寫作素養、說話交際和做基層工作的能力。基于此,我組織本班學員開展了以“學好真本領建功新農村”為主題的孝南電大2008級“一村一”學員演講比賽,從鼓勵每一位學員報名到指導選題、演講稿的修改、語言的組織、儀表著裝再到舞臺表演風范都給與了細心的指導。最終,全班16名參賽選手獲得了三等獎以上的佳績。平時憨厚樸實少語的徐轉運也以《青春無悔建家園》為題,在演講中激情迸發、揮灑自如,抒發了對建設家鄉的美好向往。通過公共科目和專業課程的學習,學員們對農村政策法規有了更深的理解,專業寫作素養水平得到提升,也逐步提升了做農村工作的水平,一些村支書、村干部做工作不再那么生硬和強勢,做村民的說教工作更加得心應手,村民們更加心服口服。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學員袁少敏,是我區陡崗鎮袁湖村黨支部書記,結合自己電大所學知識,率先推廣農機技術,實行機耕、機播、機插和機收,使該村最早成為孝感市“農業機械化示范區”。他還在全鎮率先推行土地流轉,讓少數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種田大戶種地,被解放出來的勞動力則輸出到東北、東南地區打工掙錢。通過不懈努力,他帶領村名將昔日號稱“水袋子”、“窮窩子”的后進村打造成全省新農村示范村。他創造的袁少敏1+X工作法,2015年5月被央視新聞聯播“最美基層干部”欄目報道,人民日報也以《總有辦法的袁少敏》為題對他的事跡進行了刊載。
致富路上各顯身手
兩年多的“一村一”學習生活,我與學員們結下了深情厚誼,至今與他們保持著緊密聯系,大家會在第一時間與我分享在農村基層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傾訴遇到的困惑,大多數學員將電大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新農村建設廣闊的天地。每每接到他們的求援電話,我會及時聯系我校外聘教師——湖北工程學員生科院教授高和平、楊明生、李建華等專家到學員的稻田、茶場、魚塘、苗木基地把脈、巡診。
“田老師嗎,我魚塘里有些魚怎么腹部有血黃色黏液流出,這怎么辦呀?”2011年初夏的一天,我接到徐轉運打來的一個電話。“莫急,你慢慢說。”聽完他的訴說,我及時聯系了我校外聘教師楊明生教授,并驅車30里來到徐轉運的魚池。“這是魚腸炎病,主要是由腸道點狀產氣單胞桿菌引起,所以此病也稱為細菌腸炎,主要是由水質不潔和喂的餌料造成的。”在詳細觀察水質,撈起了幾尾鯽魚、鳊魚查看后,楊明生教授立即對癥下藥給出處方。按照處方,徐轉運及時對魚塘水域進行消毒并施藥,一塘的魚終于得救了。“光靠課本理論行不通,還是實踐出真知呀”,徐轉運感慨地說道。此后,轉運對照電大《特色養殖技術》專業教材,經常網上查看視頻,逐漸摸索了一套養魚經驗,現在魚塘平均畝產較往年翻了一番。通過電大學習致富受益的又何止徐轉運一個,朱湖農場的劉大俊、梁福云,結合所學的種植技術,針對當地土壤特點,開展苗木花卉種植,在網上與客戶做買賣,生意紅火;楊店鎮的黃勝波、西河鎮的李末蓮畢業后回鄉改良茶葉品種和茶場土壤,茶葉生產、制作產銷兩旺……
村官招考變身鎮官
2013年初秋,孝感市孝南區委組織部決定在全區優秀村干部中招考錄用一批鄉鎮公務員。得知消息的徐轉運那幾夜徹夜難眠,打電話征求我的意見。“趕緊報名呀,我相信你有這個實力,為什么不去試試。”通過幾年的接觸,我對徐轉運相當了解,本身他有較好的文字功底,加上年齡優勢、電大專科學歷、擔任村主職十余年的基層工作經驗,我相信他會考上的。此后的3個月內,我幫他網上查找、下載了一些公考資料,陪他到書店翻閱購買考試教材,針對當前新形勢下農村工作的實際,與他反復推敲、琢磨、分析可能出現的考題。最終,轉運憑著扎實的政策功底和專業理論知識,入圍筆試和面試。“田老師,我被招聘錄用為我們祝站鎮公務員了,過兩天人社局和政府就要來人考察了。”2014年“五一”節接到轉運的報喜電話,那一刻我頓感興奮,好像自己被錄用一樣。孰不知,那時與他一樣考上公務員的還有我校2007、2008屆“一村一”學員張正義、黃丹、張麗惠、汪增光等人。
“我是來報名就讀我們電大行政管理本科的,還有他們幾個。”當上了鎮政府公務員的徐轉運2015年春節正月十六再次回到孝南電大,身邊還帶了他當初就讀專科時的幾個老同學。轉運指著身邊幾個他的專科老同學給在場的學校領導介紹到。“伙計,通過電大3年的學習實踐,到今天我才真正發現了你名字的內涵,你真是轉運了喲,魚塘畝產翻番,村官當成了鎮官”,我對他調侃道。“電大改變了我們,我們想繼續完成更高層次的學業,彌補知識的缺陷,回報培養我們的電大母校。”轉運憨厚樸實的話語和在場所有人的笑聲融合在一起回蕩在整個辦公室。我堅信,徐轉運他們和更多的電大學員一樣一定會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遨游,邁向一個更加廣闊的目標!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