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恩小學的故事(連載1) 開篇
編者按:
阮文憑,一個大山深處的普通鄉村小學教師,自幼身患疾病落下終身殘疾,行走不便。1995年,他到廣西百色下甲鄉河洲村弄懷念恩小學任教至今,把一個瀕臨關閉的只有5名學生的瑤族教學點辦成了今天全縣民族教育窗口學校。他獲得過第十四屆全國五四青年獎章、第一屆“中華兒女年度人物”、廣西優秀共產黨員、五一勞動獎章等國家和自治區的多項榮譽,同時,他還曾就讀廣西電大,是中央電大開放教育小學教育專業(專科)、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生。本報將從本期開始連載描寫阮文憑老師20年鄉村從教路的長篇通訊,讓大家與他一起回味從崎嶇山路走來的風雨人生。
位于廣西革命老區百色市凌云縣下甲鎮的高山瑤寨,有這么一所學校——廣西凌云縣下甲鎮弄懷念恩小學:干凈整潔的校園四周開滿了三角梅,一排漂亮的教學樓,四合院式的校園里鳥語花香,這是瑤山最漂亮的一道風景,也是讀書學習者的天堂。目前,學校共開設有學前班到二年級教學班,在校學生共52人,其中女生33人,當地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這所辦學初只有5名學生的瑤族教學點發展成為現在同類學校人數最多、辦學效益最好、教學質量最高的全縣民族教育的窗口學校。
誰也不會想到,20年前它還被叫作弄懷小學,坐落在大石山區的高山頂上,那里不通公路,只有一條崎嶇的羊腸小道通向外界,四面是筆直的山崖,山崖下住著四壁空空的瑤族同胞,信息閉塞,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當時,該校唯一的老師病逝后,先后調來幾位老師進山,都因為條件艱苦離開了,學校因此停辦了四年之久。校園里更是一片慘景:四個開間教室的棚頂到處開著天窗,瓦片東倒西歪地斜躺著,部分檁條、瓦角已經腐爛,瓦片搖搖欲墜,所有門窗被人洗劫一空,幾張缺腿的課桌橫七豎八地亂堆在墻角。教室里坑坑洼洼、雜草叢生,處處是青苔,教室里、操場上到處是牛屎馬糞。幾十名適齡兒童只好上山放牛、放羊、砍柴、唱山歌。
1995 年,情況發生了改變,阮文憑,一個下肢殘疾、坐在輪椅上的老師來到這里教書,但沒有學生來學校上課。于是,他多方打聽群眾不愿送孩子上學的原因。學校一直停辦 , 學生無校可進,以前來的老師在學校沒地方住,只能跑教,有時還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 學生學不到知識。“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很大 , 人們覺得出門只要能認識男、女二字 , 不進錯廁所就行了,同時,大家對殘疾老師很不信任。但阮文憑憑著對教育事業執著追求的恒心和堅強的毅力,以一顆火熱的心和無私奉獻的精神,在嚴峻的困難面前,他付出比正常人多幾倍的艱辛,日復一日地拄著拐杖,行走在大石山區的羊腸小道上,挨家挨戶動員適齡兒童入學,恢復了停辦了四年的瑤族教學點,這一干就是 20 年,重新燃起孩子們讀書的希望,他把這所學校辦得紅紅火火。他用拐杖撐起了學校,讓瑤族孩子們共享一片藍天。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