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電大校友風采】在希望的田野上播種希望
不忘初心,勇敢前行,堅守鄉村,躬耕田壟。他們是四川電大的校友,更是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基層黨員干部的典型代表,被譽為“最美鄉村干部”。巴中巴州區水寧寺鎮枇杷村的楊彬,內江威遠黃荊溝鎮太平村的劉晉闐,南充西充鳳鳴鄉的楊陽,阿壩馬爾康松崗鎮直波村的雷貴和,還有雅安蘆山龍門鄉的陳鋼,綿陽三臺的吳明強、劉世偉……讓我們走近他們,講述他們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的一個又一個動人故事。
電大畢業生扎根基層,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三臺縣潼川鎮解放村村支部書記劉世偉是綿陽電大三臺分校農村行政管理專業的畢業生。2008年,被村民推選為解放村村主任以來,為了帶領村民致富,一方面開展修路通道和改善村民居住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解決了行路難的難題;另一方面利用解放村豐富的水源發展“十里荷塘”近郊觀光旅游農業增加農民收入。2010年,他個人投資800萬元流轉解放村1000畝土地,種植觀賞荷花和果蔬采摘體驗園打造“十里荷塘”休閑觀光旅游農業,接待省內外游客達到百萬人次。在回鄉創業的同時,還不忘關心幫助留守兒童,2012年至今連續4年開設留守兒童寒暑假免費輔導班,個人出資聘請村內5名在校大學生免費為村里的60多名留守兒童進行學習輔導。
退伍軍人堅守山區20余年,打造美麗鄉村
48歲的巴中市巴州區水寧寺鎮枇杷村黨支部書記楊彬,今年3月進入巴中電大農村行政管理專業大專班學習,成為電大的一名在讀生。巴州區水寧寺鎮枇杷村地處偏遠,山高土貧,交通不便,水源缺乏,村民貧困。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這里還未用上電,未通公路,村民人均年收入不到500元。為改變村里的貧窮落后面貌,退伍軍人楊彬毅然放棄外出經商的機會,擔任村干部帶領村民改變落后面貌。2003年,村里的面貌剛剛有了起色,一次交通意外卻奪去了他的左腿。面對村民的信任,他再次站了起來,被選為村支書,帶領村民修公路、興水利、建學校、興產業、建聚居點……如今,枇杷村已經從有名的貧困村轉變為業興、家富、人和、村美的新農村。30名留守兒童有了快樂之家;17.7公里村道路硬化,實現了村村通;5個村民小組258戶農戶全部用上了電;250畝核桃產業園、600畝銀杏產業園即將投產;20多戶村民搬進了統一規劃的巴山新居聚居點,80多戶村民今年年底將入住。
履職擔當不忘初心,蘆山龍門鄉成為震后重建的典范
雅安電大2011年開放教育法學本科畢業生陳鋼,是2016年全國優秀基層黨組織——雅安蘆山縣龍門鄉黨委書記。“4·20”蘆山強烈地震發生3年多以來,他始終堅守工作一線,勤勉務實,作為鄉黨委書記,他充分認識到對于龍門鄉來講,如果不抓住災后重建的重大契機,就難以改變傳統農業小鎮的局面。他緊緊圍繞新村布局產業,大力發展獼猴桃、茶葉、蛋雞畜禽、特色果蔬等生態觀光農業,結合青龍場村精品旅游古鎮建設,引導群眾發展農家生態度假旅游產業。目前,全鄉發展獼猴桃2500余畝,引進“錢記雞業”“盈安可士可公司”“四川康源農產品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3家,并圍繞“生態旅游環線”發展各類產業,形成“一企一園一環線”的產業布局,現代農業產業已具雛形。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