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開“我的學習故事”演講大賽】袁文倩:昨日扛槍保國家,今天提筆寫人生
編者按:國家開放大學“我的學習故事”演講大賽總決賽日前落下帷幕。此次大賽于2017年8月啟動,歷時8個月,旨在進一步增強學校的社會認可度,展示學生風采,展現學校風貌,充分營造“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全民終身學習氛圍。參加此次大賽的學生,不僅有風華正茂的年輕人,也有步入古稀之年的老年人,還有身殘志堅的特殊人群;有城市的產業工人,也有農民大學生,還有奮斗在一線的公安干警。他們用自身的學習故事講述著國家開放大學帶給他們的歸屬感,講述著新型大學的新型教學模式帶給他們的獲得感,以及距離人生夢想越來越近的幸福感。本網陸續刊登部分獲獎作品,與讀者一起品讀他們的學習故事,用心感悟學習帶給他們的出彩人生。

袁文倩,女,26歲,國家開放大學貴州分部法學專業
我叫袁文倩,來自陽明心學的發端地------貴州省修文縣。
我是一名退伍軍人,現在是國家開放大學貴州分部法學專業二年級學生。回首在部隊的那段歲月,我倍感欣慰,因為我各方面都成長得很快,部隊生活把我從一個稚嫩的小女孩培養成了鋼鐵般戰士。但隨著退伍時間的臨近,我開始慌了,因為即便我已經有了豐富的閱歷、較強的工作能力和堅強的意志,但是沒有大學文憑,這可是現代年輕人的“標配”啊。雖然人人都說學歷不代表能力,但沒有大學學歷這塊敲門磚,想找一份工作,連門都很難進,又何談競爭力?我默默地告訴自己,我必須去讀書,必須要有一張大學文憑,我不能讓這個現實的問題攔住我追求幸福的腳步。正如習近平所說,不能因為現實復雜而放棄理想,不能因為理想遙遠而放棄追求。亦如陽明先生所言: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所以,我毅然決然地走進了國家開放大學。
實話實說,我當初讀書的目的很功利,也很單一,就是為一紙文憑,但有一件事情徹底改變了我的初衷。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活動,其中有猜成語環節,不少人因為知識匱乏,幾乎猜不中,更有甚者,由于掌握的詞匯量少,無法用準確的詞匯表達。這讓我感觸太深太深。他們都怎么了?原本很高雅的游戲卻讓他們變成了雞同鴨講。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可是王陽明先生悟道的地方呀。此事的確讓我震驚不小,它讓我想起了王陽明先生的至理名言: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同時這樣一段話也出現在我的腦海,那就是:一個國家可以沒有悠久的歷史,也可以沒有淵源的文化,但是絕對不能沒有有效的教育。
是啊,我們更多的人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建設者,不能像往圣那樣立功、立德、立言,但是我們的思想意識、文化素養絕對不能“殘疾”,我們不只需要物質文明,我們還需要精神文明。從此,我找到了讀書的真正目的,也調整了讀書的方法,學習也更加努力了。
老師們用知識一點一點地澆灌我們的心靈,猶如潤物細雨。隨著一天一天的學習,我愈發發現我的老師們真厲害,他們不愧是博士、碩士,懂的東西真多,這又讓我重拾小時候對老師的崇拜感。因此,現在的我不僅渴望得到一紙文憑,更希望沐浴在書的海洋、行走在知識的殿堂,我要讓我的能力得到增強,更要讓我的思想和靈魂得到升華。
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增加,以及修養的沉淀,我發現我自己也變了,我漸漸發現,在我身上除了部隊曾經打下的軍人烙印,似乎還平添了一份才女般的柔情。我想,這也許就是知識積累的緣故吧,豐富的知識讓我認識世界的高度更高、角度更廣,知識讓我了解人和事的面更全、解決困難的辦法更多,知識似乎讓我更有了自信心,更有了力量;慢慢沉積的修養也讓我的靈魂更為充實與干凈。
近來網上有個段子這樣說:人之所以要多讀書、多受教育,就是因為當我們看到一群鳥在湖面飛過的時候,能夠吟誦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平淡地說“我去,全都是鳥”;在我們去戈壁旅游、騎著駿馬奔騰之時,心里默念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而不是喊“哎呀媽呀,都是沙子,快回去吧”。這當然是一種調侃,但是,不經意間道出了教育的核心意義。我也似乎感覺出了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和不同看法。
讀書讓我成長,也讓我開始明白有句話的真諦,那就是讀書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道,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國家開放大學“我的學習故事”演講大賽三等獎作品)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