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標兵】班玉凌:春風化雨 鑄魂育人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班主任日常工作
編者按:國家開放大學日前授予何曉紅等10名教師“國家開放大學師德標兵”榮譽稱號,授予謝娟等84名教師“國家開放大學師德先進個人”榮譽稱號。本網專欄陸續展播10名“國家開放大學師德標兵”事跡,以期在辦學體系倡導、營造良好師德風尚,引導全體教職工以先進為榜樣,自覺對標對表,不斷提升職業道德修養,為把國家開放大學建設成為世界一流開放大學做出應有的貢獻。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全國教育大會、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等多個重要會議,立足于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將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培養什么樣的人已然很明確,誰來培養人才是關鍵!
班主任是學校與學生之間溝通的橋梁,是學生成長的教育者、管理者和服務者,是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堅力量。在22年的電大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始終認為,作為電大的專職班主任,必須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并融入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中,營造奮發向上、文明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引導學生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點滴瑣細間春風化雨鑄魂育人,以此凝聚學生的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
深入挖掘本土資源 多元教學手段厚植紅色文化底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對新時代電大學生進行紅色傳統教育,是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時代要求。利用紅色文化、紅色基因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沙縣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全省37個中央蘇區縣之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后,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東方軍,進入福建打擊國民黨軍隊和地方反動武裝,在沙縣進行了一場歷時長且曲折的戰斗。
近年來,沙縣提出挖掘紅色資源,做實做足“紅色沙縣”文章,唱響“風展紅旗如畫”品牌。我在日常工作中注重通過紅色歷史研究挖掘、紅色題材作品創作,傳承紅色基因、激勵紅色擔當,在立德樹人全過程中融合紅色教育,增強電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和情感認同。
一是建立融合紅色文化的思政教育實踐基地

如,中央紅軍村——富口鎮荷山村,這里擁有紅軍司令部、紅軍醫院、紅軍井、紅軍亭等舊址。

夏茂鎮文昌宮——1928年夏,夏茂建立沙縣地方黨組織中共沙縣特別支部,文昌宮成為了中共沙縣特別支部活動的主要場所。

夏茂鎮革命烈士紀念碑——紀念碑共收錄了革命烈士109位,其中107位是1933年紅軍解放夏茂后參加革命犧牲的。

紅軍東方軍司令部(總部)興國寺——1934年1月,紅軍東方軍在司令員彭德懷、政委楊尚昆的率領下,攻克了沙縣縣城,紅軍東方軍司令部(總部)設在興國寺。
這些都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的基地。以革命歷史遺址與紀念場所等紅色資源為載體,激發其育人價值,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基地。讓學生走進融知識、文化與教育為一體的紅色課堂,學習了解黨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現場追溯歷史、反思現實。
二是構建滲透紅色基因的多元化育人體系
紅色文化真實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浴血奮戰的歷史,紅色資源也是教育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生動教材。我從紅色資源中提煉教育點,引導學生將挖掘紅色文化資源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作用,用作品創作持續擴大育人效果。

張凱琳參加紅色故事宣講活動
為了強化愛國思想引領,開展理想信念和紅色基因教育,結合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和學生共同查閱史料、參觀博物館、觀看電影等,真實還原了壯烈的歷史場景。另外,我還通過組織觀看音樂劇、演講等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持續擴大紅色沙縣的知名度和影響力。2019年5月,由我撰稿的原創作品《方寸之間輝煌交映》講述了原空軍司令員張廷發將軍的故事,指導茶學專業學生張凱琳參加沙縣教育系統“風展紅旗如畫”紅色故事宣講活動并獲得三等獎。2020年9月,我組織學生觀看情景音樂劇《風展紅旗如畫》,同學們在觀看的過程中既深刻了解了歷史,也明白了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深受紅色教育的洗禮。
三是引導學生對紅色文化作出正確體驗

“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民族精神”系列活動
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要注重把握學生的情感特征,融合文字圖片、音樂影像、實物實景等教學媒介,激發學生的情緒情感,通過“學而思、思而行、行而悟”來引導他們去感受、去思考。2019年11月,我組織了“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民族精神”系列活動,引導學生通過談感悟、寫體會,增強紅色文化的傳播力、感染力,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體驗中觸動。
借力新媒體技術手段 共鑄學習圈凝聚報國志
新媒體作為具有強大感染力的大眾傳播媒體,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重大的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走向網絡,新媒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載體,漸漸被廣大師生肯定。我積極借力新媒體技術,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不斷挖掘和創新,努力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尋找新路徑。
一是注重新媒體育人實效,打破空間局限實時交流
新媒體的使用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形態從由靜態變為動態,從單一變為多維。我經常利用新媒體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實時分享思想政治方面的信息資源,有效打破傳統思政課堂的局限。比如,通過QQ群、微信群,利用日常生活中“碎片化”時間,結合網絡實時傳播、無縫銜接的特點,推送一些體現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理論精品文章,對學生進行思想輿論上的引導。還將學生思政實踐體會融入到日常推送中,鼓勵學生參與討論、積極表達,形成活躍的交流氛圍,以此傳播主流價值觀與社會正能量,全方位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是貼近社會熱點,有效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
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不斷關注黨的新思想、新舉措,不斷關注社會熱點和事件動向。我善于抓住政治生活、學習生活中的熱點,通過及時、廣泛的宣傳,引導學生關注,傳播真理的力量、價值的力量和新時代的改革創新精神。
這些熱點既具有時事特色,又貼近學生生活,思想教育的成效比單純說教更顯著。比如,充分挖掘優秀公眾號共青團中央、人民網等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及時傳遞黨中央聲音,打造學生喜聞樂見的網上精神家園。引導學生觀看廉政文化主題教育、黨史宣傳教育等融媒作品,借力新媒體,讓思想政治教育變得趣味十足。
在媒體融合時代,思想政治教育沿用好辦法、改進老辦法、探索新辦法,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話語體系,不斷運用新媒體技術主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此凝聚共識,共鑄學習圈,凝聚報國志。
以生為本精細服務 助力學生全程學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與時俱進,就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堅持以生為本,做好細致入微的助學服務。因此,切實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從而培養出符合時代要求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任務。
一是注重精準助學服務,提升教學質量
成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工學上的矛盾。電大學員的這些特殊性,造就了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復雜性與高難度。如何服務好這些特殊的學生?首先,我針對學員個人的學習進展情況、課程的形成性考核成績、期末考試成績、收費情況、教材征訂情況等各種信息情況進行分類整理,準確、及時為學生的學習進程更好地提供支持服務,最大程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其次,我把學校工作的流程、常見問題、注意事項等相關內容,用直觀、簡潔的語言進行闡述,編寫一系列小冊子,例如《新生百問》、《上網學習常見問題》等,使學生能夠快捷地掌握各種學習方式。最后,針對跨地域的學員無法到校的情況,我還提供郵寄教材、網絡送教、準備考試用具等等細致的服務,給學員提供學習上的便利,以此保證教學質量。
二是抓好思政教育切入點,凝聚向心力
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點變細、變小,通過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由小我到大我,由小家到大家,再到國家,才能讓思想政治教育變得生動有趣、扎實有效。2020年春季,面對疫情,我堅守一線工作崗位,關注疫情發布、了解學生狀況、轉發官方信息,建立學生體溫線上監測,全天候關注學生的身心健康情況和居家生活學習狀態。主動配合教務部門做好“停課不停學”的工作,建立專門網上教學群,搭建學生與老師快速解決問題的橋梁,及時了解并協助反饋學生訴求。
為有效豐富學生居家業余文化生活,我組織學生開展疫情防控觀察并撰寫征文,不斷提升學生思政活動參與度。發起了“同心戰疫,謳歌奉獻”電大學子抗疫事跡宣傳征集活動、“同心戰疫、書寫青春”防疫抗疫故事征文活動等,引導同學們主動融入疫情防控大局,進一步感受戰“疫”中展現的中國力量和中國精神。
我指導法學專科范治新同學以電大優秀校友溫建國的抗疫事跡為原型,撰寫征文《雨夜的凝望》,該征文獲得國家開放大學“同心戰疫、書寫青春”防疫抗疫故事征文活動二等獎。通過充分挖掘抗擊疫情中的育人素材,因勢利導,將防疫攻堅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引導學生上好疫情防控這門思想政治教育“大課”。

右二為范治新
三是開展新生入學教育,打造思政教育強陣地

給新生佩戴校徽

光盤行動主題活動
充分利用新生開學典禮這一育人重要階段,在細節之中提升儀式感,培養責任感和使命感。我通過組織學生開展“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集中宣講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激發學生勇擔新時代的責任與使命,匯聚起奮斗追夢的磅礴力量。
每年春秋兩季,開展新生入學儀式,觀看“開學第一課”。將愛國元素融入開學典禮,新生“和國旗同框”,師生合唱《歌唱祖國》。通過給新生佩戴校徽,傳遞學生證,開展老生帶新生活動,還有新生宣誓、優秀學生表彰、優秀校友事跡介紹等環節,幫助同學們凝聚集體意識。在儀式上,為幫助困難家庭學生順利入學,解決生活問題,學校予以減免了部分學費,讓新同學無后顧之憂,安心學習。此外,為鼓勵師生積極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大力弘揚艱苦奮斗精神,幫助同學們樹立起“節約糧食,拒絕浪費”的正確觀念,深入推進制止餐飲浪費教育。2020年秋季的新生開學典禮上,由優秀校友鄧歆做了主題發言,在迎新現場還擺放了“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光盤行動你我同行”條幅,同學們紛紛積極參與,主動簽名。
作為新時期的班主任,一定要始終保持“以生為本”的理念,以精細的服務凝聚學員人心,使班主任成為學員的良師益友,成為三年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想得起、找得到、靠得住的力量。
樹立典型以點帶面 發揮身邊的榜樣力量
每個人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迷茫和困惑,這可能給學生帶來政治信仰模糊、理想信念迷茫、價值取向扭曲。我在開展各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通過樹立榜樣的力量,引領大家勤學、修德、明辨、篤實,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
我校成立40年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畢業生,他們中有奮斗在基層的民警、工人、教師、農民,也有企事業單位的領導干部。無論他們從事何種職業,都在默默地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和贊賞。因此,通過展示部分優秀畢業生的典型事跡,希望能從他們身上看到電大優秀學生的風采。
一是創業自強的典型

左二為董國華
董國華,沙縣電大法學本科畢業生,上海面源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上海沙縣小吃協會第一常務副會長,中共沙縣小吃同業公會駐上海聯絡處支部委員會支委。他是沙縣瑯口村的一名小吃業主,在上海、廣州、深圳有多家小吃店。由于外出經營小吃無法參加面授學習,連教材都沒有辦法及時來領取,曾經一度想退學。我了解情況后,通過電話、微信找他談心。如今他已經本科順利畢業,同時他的小吃事業也蓬勃發展,成立了自己的餐飲公司,注冊商標“面緣”,現有連鎖店32家。這應該就是“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的最好詮釋。
二是敬業奉獻的典型

溫建國,沙縣電大法學本科畢業生,現為沙縣公安局鳳崗派出所教導員,沙縣電大法制副校長。2012年3月獲得個人三等功,2014年獲得三明市百佳民警稱號,還多次獲得公安系統各類嘉獎。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公安機關除了正常的勤務外,所有的警力都壓在防疫工作上。作為教導員的溫建國除了日常隊伍管理工作外,隔離點周邊的巡防,卡點上輪流值班,公共娛樂場所管理,人員摸排和管理,他無一落下,幾乎天天都在所里度過。作為警察的他,深知職責在身,只能把對孩子和父母的牽掛深深埋在心里,默默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三是學以致用的典型

鄧歆參加國家開放大學學習故事演講比賽
鄧歆,沙縣電大法學本科畢業生,沙縣廣播電視臺資深主播,雙語星教育機構創始人。在六年法學本專科的學習中,她對法律知識從未知到認知,再到可以靈活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畢業后,鄧歆從一名照本宣科的念稿人成長為一名集采、編、播于一身的電視人。除了播送本地新聞,她還擁有了自己的節目《政法視線》。2018年11月,鄧歆的演講作品《一次偶遇一生良師》參加福建電大“我的夢中國夢”演講大賽獲得第二名的好成績。2019年4月,鄧歆代表福建分部參加國家開放大學“我的學習故事”演講總決賽獲得二等獎。2019年,在電大建校40周年活動中,鄧歆還獲得了福建電大最美校友稱號。
此外,還有法學本科學員肖毅(福建電大首屆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因公犧牲,公安部追授一等功)、中央電大優秀畢業生曹運偉、胡振宇等,通過這些優秀校友樹立不同的典型形象,利用身邊人身邊事營造情感相通、思想相融的氛圍,充分發揮身邊的榜樣力量,展現電大學生在放飛青春夢想、不懈奮斗中書寫人生華章的生動實例和精神風貌。
構建向上校園氛圍 思想引領傳播愛國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重視校園文化的涵養作用,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推進文化育人內涵式發展。
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靈魂,特色鮮明、格調高雅、奮發向上的校園文化能夠發揮巨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起到凝聚校園精神力量的作用,進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延續到他們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為了充分展示電大學員昂揚奮進的精神面貌,構建文明、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我組織了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
一是禮敬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
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不斷傳承與創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氛圍涵養學生心靈,不斷增強學生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
切實合理利用傳統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人文意識的導向作用,使學生們可以不斷萃取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精華,還能激發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我積極搭建傳統文化宣傳平臺,用傳統文化瑰寶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比如,舉辦“墨色染春華,習語盈新門——元旦送春聯”“喜迎十九大,師生翰墨書法展”“筆墨中國”漢字書寫比賽等活動。2013年,在全國首屆和諧社區書法篆刻作品展中,羅輝獲得三等獎,林志明獲得優秀獎。2016年,在三明電大首屆學生書法攝影展中,吳茜獲得二等獎,范玲玲獲得優秀獎。2020年,在“筆墨中國”漢字書寫比賽中,羅維海獲得福建省教師組一等獎及全國總決賽的三等獎,林志明獲得省賽二等獎。通過這些活動,在師生當中弘揚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營造出健康文明的校園氛圍。

羅維海作品

林志明作品
二是激勵時代新人,綻放青春力量
我積極組織學生書法、演講等社團建設,定期舉辦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引導學生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和與之相聯系的道德觀念。

鄧歆、張穎等同學參加經典誦讀比賽
2020年6月,我組織學生參與經典誦讀比賽,引導學生以作品創作的形式謳歌對偉大祖國的熱愛。同學們以誦讀的形式,用自己的熱情描繪心中的愛。朗誦過程不拘一格、鼓勵創新,展現了電大學生拼搏進取的精神風貌。誦讀已不再單純是一種藝術形式的展示,它還代表了一種生活態度,不僅以娛樂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表現力,還在這種比賽方式中加深了學生的道德理念。其中,鄧歆、張穎、賴夏嫻等學生朗誦的抗擊疫情詩歌《你是這個冬天最美的風景》,從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代表福建電大參加全省總決賽,榮獲“誦讀中國”經典誦讀賽大學生組二等獎。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到肩負的時代責任,激勵學生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
春風化雨,鑄魂育人。我用春風化雨般的細致工作,探索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班主任日常工作,將“中國夢”的精神內涵落到實處,凝聚出健康向上的正能量,從而起到鑄魂育人的作用,以此激發電大學子服務社會、報效祖國的信念,為實現“中國夢”奉獻力量。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