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電大校友風采】扎根藏鄉30年 只為實現當初承諾
走上第二屆“桂馨·南懷瑾鄉村教師獎”的頒獎臺,捧起獎杯,是對藏區鄉土教育的開創者——馬爾康第二中學老師彭措30年教育工作的褒獎。
30年前,一位年僅18歲的藏族小伙子彭措帶著為藏鄉育人的承諾,從馬爾康民族師范學校畢業,被分配到當時處于半癱瘓狀態的腳木足鄉牧業村小學任教。從最底層干起,一步一個腳印地踩實了專業發展的階梯,彭措一路成長。為了提升教書育人的能力,彭措在工作之余,到馬爾康電大先后完成了專科和本科學業。在他30年的教育生涯中,有19年輾轉在鄉村學校,先后擔任過村完小、鄉鎮中學、縣中學的負責人。學校換了一所又一所,同事換了一撥又一撥,更加堅定他守望的決心,不懈努力換來了桃李芬芳,最終兌現了這位藏族教師的承諾。
通江縣有所“夫妻小學”遠近聞名只因她和丈夫的長期堅守
2014年,通江縣出了一位全國最美鄉村教師廖占富,他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廣為傳誦。作為其愛人的張興瓊,同樣有精彩的故事。
1980年張興瓊高中畢業后開始在火天崗村小學代課,2013年轉為正式教師,作一名老師,她深知不斷學習的重要性,為了提升自己,她走進四川電大,取得了專科文憑。在艱苦而平凡的山區農村小學,一干就是36年。36年里,與丈夫廖占富默默堅守,無私奉獻,使“夫妻小學”遠近聞名。多年來,她與丈夫隔山相望,各撐起一所小學,作為村里唯一的老師,教了火天崗三代人,曾經只有張興瓊一個高中生的小村子,如今有30多人考上了大學,10多人考上了公務員。還有不少學生成了致富能手。她的堅守改變了火天崗村孩子的命運,改變了火天崗村的命運。
四川好人用愛心點亮鄉村留守兒童的希望
2013年暑假,達州渠縣蔡和鄉中心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王東春無意中看到電大的招生信息,開放教育這種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豐富實用的優質教學資源深深地吸引了他。于是他選擇在渠縣電大就近入學,報讀了電大本科。
從師范畢業到現在,王東春一直待在鄉村學校,先后任東安鄉、李渡鄉中心校副校長,2011年到蔡和鄉中心校任黨支部書記、校長。從教21年,他懷揣育人夢想,躬耕三尺講臺,堅守山區學校,關注農村貧困留守兒童,像一顆星星,用星光照亮孩子們的希望。多年努力,換來桃李滿園,他用愛心把學生蒲曉燕培養成為了四川省“美德少年”、2015年感動中國十佳“孝心少年”、全國十佳“最美中學生標兵”,而他本人也被評為“四川好人”。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