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三五”規劃綱要看未來5年教育發展
核心提示:3月17日,新華社受權全文播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3月16日表決通過了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決定批準這個規劃綱要。
“十三五”規劃綱要教育內容
綱要共分為20篇。在第十四篇“提升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中,規劃綱要提出,把提升人的發展能力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醫療衛生水平,著力增強人民科學文化和健康素質,加快建設人力資本強國。
第五十九章推進教育現代化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完善現代教育體系,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第一節加快基本公共教育均衡發展
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公共教育投入向中西部和民族邊遠貧困地區的傾斜力度。科學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改善薄弱學校和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優化教育布局,努力消除城鎮學校“大班額”,基本實現縣域校際資源均衡配置,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到95%。加強教師隊伍特別是鄉村教師隊伍建設,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通過政府購買崗位等方式,解決結構性、階段性、區域性教師短缺問題。改善鄉村教學環境。鼓勵普惠性幼兒園發展,加強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提高到85%。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提升殘疾人群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條件保障和教育質量。積極推進民族教育發展,科學穩妥推行雙語教育,加大雙語教師培訓力度。
第二節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
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應用型人才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促進職業學校教師和企業技術人才雙向交流。推動專業設置、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與生產實踐對接。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雙向互認、縱向流動。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實行國家基本職業培訓包制度。
第三節提升大學創新人才培養能力
推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建設一流師資隊伍,用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更新教學內容。完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和高等學校綜合改革,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改革人才培養機制,實行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制度,強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創意創新創業能力。深入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擴大重點高校對中西部和農村地區招生規模。全面提高高校創新能力,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第四節加快學習型社會建設
大力發展繼續教育,構建惠及全民的終身教育培訓體系。推動各類學習資源開放共享,辦好開放大學,發展在線教育和遠程教育,整合各類數字教育資源向全社會提供服務。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暢通繼續教育、終身學習通道,制定國家資歷框架,推進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職業技能等級學分轉換互認。發展老年教育。
第五節增強教育改革發展活力
深化教育改革,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全面加強體育衛生、心理健康、藝術審美教育,培養創新興趣和科學素養。深化考試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學改革。推行初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稱制度改革,改善教師待遇。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實行管辦評分離,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教育督導,加強社會監督。建立分類管理、差異化扶持的政策體系,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完善資助體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其他部分
除去第五十九章對教育進行了集中論述外,還有部分章節談到了以下教育內容:
◎就業、教育、文化體育、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
◎加快實施已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部署啟動一批新的重大科技項目。
◎明確各類創新主體功能定位,構建政產學研用一體的創新網絡。推進科教融合發展,促進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組建跨學科、綜合交叉的科研團隊。
◎瞄準國際科技前沿,以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為導向,布局一批高水平國家實驗室。加快能源、生命、地球系統與環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工程技術等科學領域和部分多學科交叉領域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依托現有先進設施組建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依托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支持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開放科研基礎設施和創新資源。
◎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中心城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作用,形成一批帶動力強的創新型省份、城市和區域創新中心。
◎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實行中長期目標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更加注重研究質量、原創價值和實際貢獻。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
◎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全面下放創新成果處置權、使用權和收益權,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支持科研人員兼職和離崗轉化科技成果。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加強對創新人才的股權、期權、分紅激勵。
◎改革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引導推動人才培養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
◎擴大來華留學規模,優化留學生結構,完善培養支持機制。
◎加快教育培訓、健康養老、文化娛樂、體育健身等領域發展。
◎面向社會資本擴大市場準入,擴大金融、教育、醫療、文化、互聯網、商貿物流等領域開放,開展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清理各類歧視性規定,完善各類社會資本公平參與醫療、教育、托幼、養老、體育等領域發展的政策。
◎推動優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鎮配置。
◎嚴格執行城市新建居民區配套建設幼兒園、學校的規定。
◎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和教師工作生活條件。
◎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關愛服務體系。
◎廣泛開展教育、科技、文化、體育、旅游、環保、衛生及中醫藥等領域合作。
◎擴大科技教育、醫療衛生、防災減災、環境治理、野生動植物保護、減貧等領域對外合作和援助。
◎加深內地同港澳在社會、民生、文化、教育、環保等領域交流合作。
◎為臺灣居民在大陸工作、學習、生活提供更多便利。深化兩岸教育交流合作,擴大兩岸高校學歷互認范圍,推進閩臺職業教育交流合作試驗區建設。鼓勵兩岸聯合開展科技研發合作,深化兩岸學術交流。加強兩岸基層和青少年交流,讓更多臺灣普通民眾、青少年和中小企業在交流合作中受益。
◎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
◎通過發展特色產業、轉移就業、易地扶貧搬遷、生態保護扶貧、教育培訓、開展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等措施,實現約50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
◎改善貧困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提高教育質量和醫療服務水平。
◎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培育青少年體育愛好和運動技能,推廣普及足球、籃球、排球、冰雪等運動,完善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體系。
◎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和創業引領計劃,搭建創新創業平臺,健全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到基層就業的激勵政策。
◎保障婦女平等獲得就學、就業、婚姻財產和參與社會事務等權利和機會。
◎實施兒童發展綱要。強化對未成年人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的依法保障和社會責任。制定實施青年發展規劃,營造良好成長成才環境,促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協調互動,培養青少年勤學、修德、明辨、篤實的良好品質,激發青少年活力和創造力。加強學校及周邊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引導。有效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鼓勵青少年更多參與志愿服務和社會公益活動。
◎建設康復大學,培養康復專業技術人才。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