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教育政策回顧與“十三五”教育政策展望(上)
一、“十二五”以來我國教育政策回顧
“十二五”以來,國家共出臺相關的重大教育政策文件741個。從文件層級來看,中共中央頒發文件4個,全國人大頒發5個,國務院或國務院辦公廳頒發文件60個,國家教育督導團1個,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13個,多部委聯合頒發237個,教育部獨立出臺418個,教育部以外其他部委單獨發布3個。
(一)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
1.多措并舉著力擴大學前教育資源,努力構建公益普惠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明確發展學前教育必須堅持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努力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公辦民辦并舉,重點支持普惠性幼兒園。農村地區重點提高普及程度,重點支持中西部農村地區建設鄉鎮中心園。通過多渠道補充幼兒園教師、提升教師素質、保障教師待遇等多種途徑,加強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幼兒園的質量導向和規范管理,如《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工作規程》等文件。
2.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統籌推進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改革發展。建立義務教育縣域督導評估制度,全面推進薄弱校改造工作,推行縣域內校長教師流動機制。完善“兩免一補”資助政策,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健全各級政府教育經費分擔機制,重點保障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的正常運轉,以《國務院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等政策為途徑,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3.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注重高中多樣化發展。通過實施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大力改善薄弱高中辦學條件,通過《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為導向,新建、改擴建普通高中,辦好鄉村高中,積極扶持中西部貧困地區高中階段教育。提高普通高中學校管理水平,規范普通高中辦學行為。全面深化課程改革,提升綜合育人水平。
4.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構建惠及全民的終身教育體系。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為統領,構建新時期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實施多種形式的中高職銜接,深入推進中等、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加強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以及專業服務產業能力建設。健全職業教育國家資助政策,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范圍,加快發展面向農村和貧困地區的職業教育。
5.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專門頒發《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加強高等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三支一扶”計劃,推進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等,多措并舉促進高等教育資源公平配置。優化研究生教育結構,深入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增強高校自主創新能力,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科研管理體制機制。
(二)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注重人才培養
1.加強中小學德育,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教育部出臺《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等文件,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通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公民意識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工作,加強中小學德育的薄弱環節。
2.全面深化推進課程教學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啟動研究制訂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通過教育部《關于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一步推進素質教育的意見》,開展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編寫、修訂中小學相關學科教材。加強基礎教育教材規范管理,通過行政監管、業務引領、設立門檻等方式提高中小學教科書質量。積極促進中小學課堂教學方式轉變,大力推進綜合素質評價。
3.推動學校體育、衛生、藝術教育發展。通過頒發《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體育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建章立制、專項引領推動學校體育發展,健全學校體育制度,大力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加強中小學校食堂食品安全整治工作,進一步加強新時期愛國衛生工作,對健康教育提出明確要求,著力降低農村兒童青少年生長遲緩、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營養保障工作。加強與改進學校藝術教育和美育工作,出臺《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辦法》,實現對學校藝術教育的質量進行立體評價。
(三)促進教育公平,著力縮小城鄉、區域、校際、群體差距
1.加快推進農村教育發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意見的通知》等文件,通過教育扶貧助力精準脫貧。建立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農村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計劃,著力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持續完善農村學校寄宿制建設,多措并舉大力推進農村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同時,以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的意見》為抓手,建立向農村職業教育傾斜的政策機制,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
2.加快發展民族教育。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為指引,教育資源配置繼續向民族地區傾斜,重點加強民族教育薄弱環節建設。豐富內地民族班辦學層次,加強少數民族高端人才培養。聚焦少數民族雙語教師的補充和培訓,實施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等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推動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助力職業教育繁榮發展。完善對口支援工作機制,對新疆、西藏高校開展團隊式對口支援。
3.著力保障特殊教育機會公平。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重點提升特殊教育普及水平、經費保障能力和教育教學質量。通過因地制宜發展學前階段特殊教育,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推進高中階段特殊教育,改革高等學校招生考試方式擴大殘疾人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加大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和資助力度。
4.促進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堅持“兩為主、兩個全面納入”原則,保障隨遷子女平等接受教育,多途徑完善隨遷子女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適時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與關愛保護機制,加強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提升留守兒童教育水平,努力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
(四)明確教育改革攻堅方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1.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通過《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實施考試招生制度頂層設計。以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為重要參考,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合理分配高中名額,推行多種形式招生錄取。
2.深化辦學體制改革,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頒布一系列配套政策,為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健康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鼓勵社會資金興辦教育。
3.著力完善教育督導制度。推進教育督導體制改革,實施《教育督導條例》,建立健全教育決策、執行、監督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加強各級教育督導工作力量,提高督導工作專業化水平。逐步構建督政、督學、評估監測三位一體的教育督導體系。
4.構建教育對外開放新格局。完善留學政策,建設留學人員回國服務體系,支持留學回國人員自主創業。推進教育對外交流,通過《教育部關于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實施。開展中小學校長海外研修計劃,規范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行為,利用民間資金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合作建立海外學術研究機構,實施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計劃,實施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計劃。
(五)提升教育保障水平
1.提高教育經費保障水平。國務院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大財政教育投入的意見》,著力增加教育投入,拓寬籌資渠道。教育均衡投入,經費重點向農村、民族、邊疆、貧困等地區傾斜。健全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加強教育(科研)經費監督和管理。
2.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出臺各級各類教師專業發展標準。完善教師隊伍的準入與注冊機制。強化教師隊伍的能力建設與培養培訓。強化師德建設,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
3.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以“三通兩平臺”為抓手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加快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著力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育管理服務水平。
4.推進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依法治教走向新階段,完成了《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中外合作辦學條例》《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的修訂工作,先后制定《教育督導條例》《校車安全管理條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暫行條例》《高等學校章程制定暫行辦法》《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等多項教育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