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國開首頁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政策速遞

中國高教與世界還有多大“時差”

  核心提示: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高等教育在校生僅11.7萬人,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僅為0.26%;2014年,全國高等教育在學人數3559萬人,增長超過300倍,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7.5%,增長超過140倍。教育部高等教育評估中心在北京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系列質量報告。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布的第一份國家高等教育質量報告。

  這份報告從社會需求適應度、培養目標達成度、辦學資源支撐度、質量保障有效度、學生和用戶滿意度5個角度,在為快速發展的中國高等教育簡筆勾勒“自畫像”的同時,也在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坐標軸上,既為中國高等教育標注了相應的坐標,又用國際量表做了一次全身“體檢”。

  一些學科專業建設不能適應時代需求

  從規模來看,中國高等教育的“體量”為世界最大。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數據統計,目前世界上平均每五個大學生中至少有一個是在中國高校接受教育,中國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國。

  根據2014年度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顯示,2014年在校生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各類高校2824所位居世界第二;中國高等教育布局調整和學科專業結構不斷優化,與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協調;高校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陣地,高校基礎研究保持絕對優勢,國家科技成果三大獎獲獎數量、科技論文、科技專著占據了全國70%的分量,高校成為國家科研成果的產出“大戶”。

  但是,隨著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興起,剛剛追上世界高等教育大眾化步伐的中國高等教育又史無前例遭遇一次歷史的轉向: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推動下,全球工業界發生了一連串讓人目不暇接的重大變化——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爭相推出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工業發展新戰略,謀劃領跑未來的世界工業。

  這是一場同在一個時區、沒有時差的國家科技實力拉力賽,其背后是世界各主要國家教育和科技實力的較量。

  ——早在2008年,美國就率先推出“再工業化”戰略,2010年至2013年又陸續制訂“先進制造業伙伴計劃”“國家制造業創新網絡”等系列改革計劃,全面部署制造業未來發展戰略,運用新一代互聯網激活傳統工業,加速發展高端制造業和新興產業,控制全球制造業制高點。

  ——2011年,有“歐洲經濟發動機”之稱的德國推出“工業4.0”,并將其納入“國家高技術戰略2020”,通過將新一代互聯網引入制造業,打造智能制造,確保德國產業競爭力提升。

  ——2013年,日本實施“日本再興戰略”,通過推行產業重振計劃、戰略性市場創造計劃和國際發展戰略,發揮日本技術立國的優勢,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20155月,中國發布《中國制造2025》,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推進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等十大重要領域尋求超越和突破,實現制造業由大變強的歷史性躍升。

  世界工業發展的急劇變化和中國工業發展戰略的重大調整,作為提供人力資源和智力支持主力軍的中國高等教育,能否支撐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競爭中脫穎而出?這是歷史留給中國高等教育的一個不可回避的時代命題。

  然而,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相比,中國高等教育“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2014年度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對此給出清醒的評價:學科專業設置優化不夠,科研水平和成果轉化不高。一些重點學科專業建設跟不上國家發展戰略需要,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等契合度也不高。許多課題、論文低水平重復,重大原始創新突破比較稀缺,科技成果轉化和支撐產業創新不夠;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不強,創新人才培養力度不夠;許多高校缺乏開拓創新意識,教育理念、辦學思想等相對滯后,不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方法等因循守舊,專業設置、實驗實訓等在不同程度上與實際脫離。

  高等教育“質量之問”既考問中國,也考問世界

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全球競爭力報告》給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敲響了警鐘。該報告顯示,中國國家競爭力排名第28位,其中創新排在32位,而高等教育和培訓則排在65位。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進而向普及教育邁進,昔日的“象牙之塔”變身為“大眾之廈”,全世界范圍內掀起了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運動的熱潮。高等教育的“質量之問”,既考問中國,也考問世界。

  與世界高等教育對表,中國高等教育在取得巨大進步的同時,在質量建設方面確實存在不足。新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在給自己的“自畫像”中這樣自曝“家丑”:

  ——中國高等學校對國際上先進理念傳播相對比較遲緩。國際上普遍形成了“以學生為中心”“成果導向教育”“培育質量文化”等先進理念,在中國高校并未受到應有重視。現實中,高校普遍仍以教師為中心進行知識傳授,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忽視培養學生的探究與創新精神,學生的多樣化、個性化成長需求被壓抑,創新創業空間被擠占。雖然近年來不少高校著力改變陳舊的教學模式,推動由“教”向“學”的重心轉移,但更需要在中國所有高校全面推行國際先進理念,并在深刻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貫徹落實。

  ——中國高等學校對國際質量標準的重視和落實不夠。高等教育國際化要求質量標準與國際接軌,國際組織一直推行通用質量標準和“國際實質等效”,以經合組織、歐盟為代表的國際組織也頻頻在全球推行“高等教育學習成果評估”“全球大學多維排名”等國際質量監測評估項目。然而,這些提供“國際尺度”的質量監測評估項目,在中國并未受到應有重視。雖然通過實施工程教育認證激發了一些高校的熱情,但從總體上來看,全國高校參與面不夠廣,“國際實質等效”標準落實不夠。

  ——中國高等學校質量意識和質量文化還相對淡薄。國際組織在呼喚質量文化的形成,發達國家培育質量文化的氛圍日益濃重,中國高校卻普遍缺失對自身質量深刻反省的制度文化。許多高校只是被動應對政府的評估政策和指標體系,忽視自我質量保障體系的完善;只關注眼前利益和短期目標,缺乏持續改進的動力和動機。對于質量問題,學校往往更多是把責任和問題歸咎于政府投入不足、社會支持不夠等外部原因,而缺少對于自身不足的反思。

  此次發布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認為,大學這樣一個盛產文化的地方,卻恰恰缺少自我質量保障、自我質量評估、自我質量監測的文化。實際上,這種文化的普遍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銷蝕著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

  把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這不僅是教育家的價值認同,也是當代許多大國政治家們的普遍共識,同時也是高等教育的世界之問。在“世界之問”面前,中國高等教育當何去何從?

  新發布的2014年度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報告提出,中國要建設高等教育強國,一方面,必須要把自身質量建設置于世界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中,把握高等教育質量建設前沿方向,加強與發達國家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與國際上高等教育強國比肩而行,以“國際實質等效”助推高等教育質量提升,通過參與國際評估不斷改革創新,主動用“國際實質等效”的質量新理念、新標準、新方法、新文化指導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建設,加快從大國邁向強國的建設步伐;另一方面,主動用國際比較的眼光檢視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成績和差距,主動參與國際競爭,適時推出中國主導的區域性或全球性評估、排名工具,盡快成為國際教育評估規則的重要制定者,盡快完成從跟隨者向領跑者角色的轉變。

  “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仍在艱難的轉軌途中

  自20世紀80年代世界高等教育啟動大眾化進程以來,大學課堂上師與生誰主誰次的爭論似乎塵埃落定,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幾乎不約而同實現了一次歷史轉向,即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傳授模式”向“學習模式”轉變,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素質上獲得全面提升。

  “由教為主”向“以生為主”的價值轉向,在引領世界高等教育價值重構的同時,溢出效應也在快速形成。在20156月召開的歐洲高等教育區第九屆部長會議上,博洛尼亞進程的47個成員國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亞太經合組織、歐盟等國際組織代表一致通過了《埃里溫公報》,并明確提出,“鼓勵、支持高等學校和教學人員進行教育教學創新,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充分利用數字化的教與學技術,密切教學、學習和科研之間的聯系,著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強化和落實人才培養在高等教育質量中的核心地位,強化教學和人才培養在高校的中心地位。事實上,中國高等教育界的探索從未停止過。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通過對中國27個省、市、自治區786所高校的年度本科教學質量報告(2013年度和2014年度)進行抽樣分析,在隨機抽取的14個省份481所高校中,有近1/3高校(146)在質量報告中將“以學生為中心”“以生為本”“以學生為本位”等作為學校人才培養、專業建設的核心理念。

  哪里有新理念,哪里就有新實踐。經過多年實踐,目前國際上逐步形成“成果導向教育”的新理念,質量評價聚焦于學生受教育后“學到了什么”和“能做什么”,旨在通過教育理念的轉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比如,以經合組織和歐盟為代表的國際組織開發的“高等教育學習成果評估”國際質量監測評估項目,從2011年起在全球試點和推廣。其測試強調“成果導向”和“以生為本”,關注大學教育的“增值”,主要集中于學生在大學畢業之際到底學到了什么?是否具備就業市場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

  這種變化意味著世界高等教育關注焦點直接指向大學到底給學生帶來了哪些變化和為社會作出了什么貢獻,以此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社會的適應性。

  國際主流趨勢直接帶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價值轉向。近年來,中國高等教育質量監測評估體系也正在從重視“教師是否教得好”轉向更加關注“學生是否學得好”,從重視辦學資源條件、教學過程監測轉向更加關注對畢業生使用效果的追蹤評估。

  “中國超過英、法、德,成為僅次于美國、擁有全球頂尖學科的大學數量第二多的國家,充分證明中國在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教育改革是成功的……”依據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的推算,按照目前的發展速度,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十三五”期間將達到或超過40%,提前實現教育規劃綱要中制定的到2020年毛入學率達到40%的發展目標。在10年或更短時間內,預計將達到50%,逼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類似的變化,每天都在上演。正如世界銀行高等教育前主管賈米爾·薩爾米所言,“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高等教育的崛起,正在挑戰發達國家的壟斷地位,重塑世界高等教育的圖景”。

  但是,我們也要清醒看到,中國高校對于“以學生為中心”理念的理解仍需深入,質量意識和文化相對薄弱,績效評價不力;不少高?!暗瓤恳彼枷脒€相當嚴重,質量意識、主體責任不強,質量文化相對薄弱;對教師評價“重科研輕教學”,對高校辦學績效評價和科研評價不多,對參與國際監測評估項目重視不夠;學生創新創業總體比例小,就業與所學專業相關性不高。

  對于這些懸而未決的問題,亟須中國高等教育界建立一種瞄準機制,瞄準新工業革命的時代大勢,與國家戰略需求對表,不斷推進改革,把學生能力培養作為高等教育改革的落腳點。
關注國開之聲微信公眾號
免费百家乐官网缩水| 百家乐官网那个平台好| 大发888娱乐场下载远程| 赌片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天天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微笑打| 百家乐官网有没有单机版的| 名仕棋牌官网| 百家乐官网bp| 洛宁县| 百家乐视频游戏世界| 永济市| 百家乐怎样下注| 互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德州扑克玩法说明| 百家乐一拖三| 百家乐官网程序开户发| 淘金盈开户| 百家乐官网平注常赢规则| 哈尔滨市| 菲律宾太阳城网| 澳门百家乐门路| 河源市| 神州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旺门打| 百家乐官网认牌| 腾飞国际娱乐城| 百家乐牌壳| 足球开户| 威尼斯人娱乐城 196| 百家乐有没有稳赢| 百家乐官网破解版下载| 大发888娱乐游戏博彩| 百家乐赌博策略论坛| 百家乐官网资深 | 24山阴宅评凶吉| 百家乐官网贴| 太阳城娱乐城官网| 百家乐最安全打法| 百家乐官网视频造假| 百家乐官网陷阱|